“在日本,每年都有将近10万人人间蒸发”。
在背负上“自杀大国”的名号之后,日本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突然失踪,而其中大多数人都是自己决定消失的。
没能考上好大学
工作竞争压力大
家庭重担难喘息
面对世间种种不顺心,有一批日本人不愿再背负这样的压力和恐惧,不愿成为谁人的期许或希望,于是,他们选择切断与所有人的联系,离开所有的亲人朋友,舍弃一直以来的居住之所,突然地人间蒸发,就此消失。
儿子雄一(音译)
他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公司员工,一直照看着自己年迈生病的母亲。
然而,母亲久病不起,看护费、医药费、食物、房租、生活开销……一眼看不到头的经济压力,让本就拮据的雄一彻底破产。
于是,他选择了失踪。
“我无法忍受再让母亲失望了。她给了我一切,我却没有能力照顾她”。
逼至绝境的雄一把母亲安置在了一家廉价旅馆当中,把她留在了那里,然后决绝离开。
再也没有回去过。
雄一消失在了东京东部的街道中,打着廉价的违法零工,和其他选择失踪的人一起,挤在又脏又小的房间里,房间里没有卫生间、没有网络,甚至在晚上6点之后不许说话。在雄一心里,这闭塞一隅,可能就是他最终的归宿。
“这条街上的人,全部都是已经‘不存在于世的人’。在选择逃离社会之后,我们的存在就已经被抹杀。我们就在这里,慢慢地杀死自己”。
无力照顾母亲周全的耻辱感,让他“抹杀”掉了自己。
丈夫典弘(音译)
典弘是一个40岁的工程师,工作体面,家庭美满,夫妻恩爱,孩子可爱。就在生活平淡幸福之时,他突然失业了。
耻于被炒鱿鱼的典弘不好意思告诉妻儿,于是他瞒着所有人,每天还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换上西装打好领带,吻别妻子,开车出门。
他还是开车到了公司,但却车都没下,坐了一整日,不吃东西,不和任何人说话。整整一天。
这样的生活典弘坚持了一周。他太害怕了,害怕家人知道他失业,知道真相。他受不了了。
“出门后整整19个小时,我都坐在车里等着。因为之前晚上我经常和同事领导去喝酒,不会很早回家。终于能回家,我开始发觉妻子和儿子内心的疑惑。我觉得自己太对不起他们了,我已经拿不回工资来了”。
于是,在发工资的那天,他还是如往常一样出了门。不同的是,他走向离家最近的车站,坐上与公司方向相反的电车,从此人间蒸发。
典弘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话,也没有留下纸条,就这么消失了。他的妻儿都以为他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典弘改名换姓,活在一个连窗户都没有的房间里,聆听着自己生命的流逝。
“我已经回不去了。我也不想让家人看到我这个样子。看看我吧,我现在像什么样子?我什么都不是。就算明天就这么死了,也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我是谁”。
失业无力供养家人,无颜面对妻儿期待的耻辱感,让他把自己囚禁于牢笼,再不见天日。
女儿真纪子(音译)
“请原谅我的擅自离开,谢谢你们的笑容,谢谢你们的鼓励,拉比(玩具)、妈妈和爸爸,你们一定要开心。”
四年前,21岁的真纪子毫无预兆地离开了家。她刚刚经历了分手失恋,迟迟无法走出来。但她从未和父母提过离开,最终只是留了这么一封信,就突然消失了。
时至今日,她的父母依旧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儿就这么走了。手机、钥匙、任何私人物品都没有带在身上。
父母至今还保留着她的房间,原封不动,以此告诉自己,女儿还有回来的可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慢慢从希望转为绝望。
我开始告诉自己,女儿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了,这就是最后的结果,而我必须接受。
如果她不想见我们,我们又何必勉强。
警方没有发现尸体,只能判定她是离家出走。所以警方也不会积极介入这类事件的调查。
真纪子的父母为了找到她,每天都会在女儿可能路过的地方,等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们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希望有天能看到女儿熟悉的身影。
一天天的等待,一天天的失望。最终,真纪子的父亲说:
“我们当然希望女儿还活着,但有时候我们也会想,恐怕她已经死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挣扎循环,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将深陷其中”。
——选择消失的人那么多,个个都有自己的理由。
20世纪70年代,“蒸发”一词开始出现,当时,因为处在男女结婚之后还无法轻易离婚的年代,所以有人选择“人间蒸发”来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夫妻关系,以重获自由。
日本失踪人数暴增,是在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日本泡沫经济崩盘之后。
经济情况急转直下,原本对未来充满憧憬和信心的日本人一夜之间跌至深渊,累累负债、前途渺茫,加上原本背负着的压力和重担,让他们再也无法承受,“失败者”的耻辱感与日俱增,一日一日地刺痛着他们的心。
而这种对“耻辱”的极度敏感,从上个世纪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学业、恋爱、父母的期待,种种都可能成为“耻辱”的源头。
而无法摆脱耻辱感的人,最终要么选择自杀,要么,人间蒸发。
——只要逃离亲人、逃离社会、逃离责任,彻底流放自己,自己放弃自己,就好了。
那些没有选择自绝生命的人,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社会性自杀”。
惊人的是,在“失踪文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之下,日本开始出现了各种关于人间蒸发的书籍,上面会教你如何毫无声息地消失,虽然书封上写着“未满十八岁请谨慎购买”,但却也堂而皇之地摆在所有人的面前。
但是另一方面,在日本,“失踪”已经成了大家心中约定俗成应该回避的话题,和“自杀”一样。留下来的人都很少会提起离开的人。“失踪”背后的羞耻文化,让他们觉得自己身边有一个“逃避现实的人”,是一件很没面子,败名声的事情。
可那些逃避现实的人,也是因为“羞耻文化”才决定失踪的。
多讽刺。
日本这个社会似乎在告诉所有人,你可以消失。
但是,这个社会本身,或者说日本人,却并不接受那些消失的人。
本文为沪江日语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