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为啥法国人不待见好莱坞爆米花电影?

草草 2019-01-20 15:00

法国观众喜爱的主要还是本土电影?

根据一项2015年的调查显示,55%的法国观众喜爱 « les films hexagonaux »(法国电影),另有39%喜欢美国电影。另外,在2014年,法国电影占市场比重为44.8%。所以,本土电影的发展情况总体是比较乐观的。

那么,这项结论是否受年龄层次等其他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化呢?法国人还有哪些看电影的偏好特点?为了能从多个角度更全面地看问题,我再们来参考一些小数据:

1. 在18-34岁的年龄段人群中,54%偏爱美国电影,43%钟爱本土电影;

2. 法国年轻人更常去影院观影,每月去一次的人数占年轻人总数的30%之多,而这一比例在全国范围来看,只有17%;

3. 我们知道,很多法国人倾向于看法语配音的外文电影。然而有相当一部分18-34岁的法国人更倾向于看原版。

4. 无论通过什么方式,例如电脑、电视、影院或DVD,70%法国人每周至少看一次电影。

第二个值得探讨的方面是,即使本土电影没有好莱坞大片的震撼特效或极致场景,法国观众依然会不吝捧场。在榜单1中列举出的本土影片,平均制作预算和开销相对都较低,普遍没有美国片标志性的大场景和大制作。

我们用2000年后的上榜影片举例:

《出租车2》(€10,7 million)

《埃及艳后的任务》(€50,3 million)

《艳阳假期:永恒的朋友》(€35,05 million)

« 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 (《欢迎来北方》) (€12,5 million)

《无法触碰》 (€9,6 million)

« Qu’est-ce qu’on a fait au bon dieu ? » (《岳父岳母真难当》) (€12,8 million)

相较同期美国电影,阿凡达的预算是$315 million,合欧元约270 million+;另一部星战是$215 million,合欧元约185 million+。 孰多孰少,立见分明。

这种现象背后有什么原因?小编猜想,法国电影的故事性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它能击中法国社会的要害和痛点,引发观众代入思考。曾经有朋友评价说,法国人爱diss一切。从榜单来看,最卖座的也是以喜剧diss为主,调侃社会疑难杂症。法国观众看来很吃这一套。

换个角度看,这也导致法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并不明显,不像好莱坞大片般直截了当。

下面重点关注一下本土电影榜。榜首之星《欢迎来北方》,就是一部很能反映社会现象的喜剧片。 它讽刺了南方人对北方人的固有偏见,夸张并真实。

这部由Dany Boon导演并参与编剧和主演的电影,于2008年一上线就呈现大势,票房一路飙升,在法国创造了超两千万的票房,差点打破Titanic于1998年创下的2178万票房纪录(见榜单2)。作为主要取景地,法国北部的贝尔格城也因此提高了知名度。电影所展现的文化氛围之浓厚,除了拍摄场景等影视元素的优势(贝尔格当地居民同意剧组来自己家中取景),更得益于导演Dany和这座城的渊源。他的grand oncle(叔公,祖父母的兄弟), Adalbert Carrière, 曾经是贝尔格城的敲钟人。难怪他所扮演的北镇居民Antoine真实又生动。

法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是法国社会比较明显的 « cliché » 之一。

首先是著名的“北方口音” ( « ch’timi »)。当主人公Philippe初来乍到,遭遇北方口音时不由得感叹:« Oh putain, c’est ça le fameux “ch’timi”? »

电影中选用了一些经典北方发音,比如 « s/c » 和 « ch » 混用:

« Les meubles, c’est les siens. »

北方发音听上去就像:« Les meubles, ch’est les ch’iens. »

也难怪Philippe听了要问,为什么狗会有家具?

除了口音差别以外,我们还能从历史、环境、气候、饮食风俗等方面解释这种地域差异。例如,法国历史上长期的南北政治分裂,直接给文化差异带来深远影响。再比如,北方居民多吃能带来更多热量的黄油、牛油等,而南方居民多食用橄榄油。 当Philippe第一次尝到Chicorée à café(加菊苣的咖啡)和Maroilles(产自法国北部的干酪)时,心里有十万个不适应。早餐没吃好,加上身边北方同事直来直去、大大咧咧的讲话方式,让他起初十分抗拒新环境的一切。

其实“口音”( « accent »),如果作为一个略带贬义的标签来看,确实容易带有歧视意味。它从一个人开口说话的瞬间就被贴上,不可回避,并且经常与贫富差距等社会性问题联系起来,构成具有连带性的“地域冲突网”或“歧视链”。

比如北方较南方寒冷,城镇街巷上不如南方热闹,就有一种肤浅的观点认为北方落后于南方,北方人显得冷淡而不近人情。如果你像Philippe一样深入到北方生活一段,大概会发现其可爱之处。但对于一些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北方文化的人,可能会由北方口音,联想到“贫穷”、“落后”、“冷淡”等字眼。

对于北方人来说,带有南方口音的人可能有些“肤浅”或“虚伪”,所展示出的友善多流于表面。

如果把口音用作一个中性词,并且在尊重其他地域文化的前提下使用,或许能弱化歧视意味。毕竟使用主体不同的话,口音也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一种地域发音,不止有“魁北克口音”,“法国北方口音”,也有“法国口音”,“法国南方口音”,“巴黎口音”。所以,口音人人有,文化大不同。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所喜爱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但在以偏概全地评头论足这件事上,还是不要草率为好。说不定,你未来的岳父岳母或公婆就来自不同的文化圈呢?

这就说到了榜单上年份最近的卖座电影,2014年的《岳父岳母真难当》。

这部从头至尾充斥着种族歧视词汇的喜剧片,以幽默的方式调侃了几类针对外来移民的clichés。这种表现形式提醒人们,多元文化差异很难消除也并不需要消除,遇到冲突时用开怀一笑的态度,能舒缓气氛、加深理解。虽然更深层的社会矛盾仍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破冰,首先有个积极的态度引导也是不错的。

第二部 « Qu’est-ce qu’on a encore fait au bon dieu ? » 将于2019年1月底上映,还是熟悉的Verneuil家族原班人马,讲述四个女儿女婿的新“招数”。这次他们想搬离法国,寻找更多机遇。可想而知,法国父母Claude和Marie当然不愿意四个女儿远走他乡,一轮新的啼笑皆非要开演啦。喜欢的小伙伴可以期待一下。

如同法国女人一样,法国电影有时也像个谜,你要走入它的氛围,嗅闻蛛丝马迹,感受法式文化的洗礼,才能品味到其中蕴含的精华。

总而言之,也许历史悠久的法国文化作为一个丰富而相对独立的存在,仍有它不可替代的本土优势吧。

Ref:

Cinema/News-Cinema/Qu-est-ce-qu-on-a-encore-fait-au-Bon-Dieu--s-affiche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