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2008年应试精华2000题试题解析(95)

高教政治编辑部 2007-11-30 15:07

第四章 资本的运行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31.假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计划进行扩大再生产,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是:Ⅰ﹙4000C+1000v+1000m﹚=6000和Ⅱ﹙1500C+750v+650m﹚=2900。又假定资本技术构成不变,资本家仅用剩余价值中的500来作为个人消费的部分,其余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则部门间交换的价值总额是:

A.1600          B.2000           C.1500          D.3000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给定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是:Ⅰ﹙4000C+1000v+1000m﹚=6000和Ⅱ﹙1500C+750v+650m﹚=2900。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把剩余价值1 000中的一半即500用作追加的资本,另一半500用作资本家个人消费。又假定第Ⅰ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为4:1,那么,转化成的追加不变资本为400△c,追加的可变资本为100△v。这样,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为Ⅰ(4 000c+400△c)+(1 000v+100△v)+500m/x=6 000。按照重新组合的图式,扩大再生产舶交换关系表现为:I  (4 000c+400△c)代表第一部类企业的于生产资料的需求,可以在第Ⅰ部类内部实现;Ⅰ(1 000v+100△v+500m/x) 共1600,代表第一部类的原有工人、新增工人和资本家对于消费资料的需求,而只有第二部类才生产消费资料,必须和第二部类进行交换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0页;《大纲解析》第106页。

32.社会资本再生产需要两大部类之间、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这是:

A.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B.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C.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D.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社会意义。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基本条件是:Ⅰ(v+m)=Ⅱ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Ⅰ(v+△v+m/x)=Ⅱ(c+△c)。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表明:①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②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应保持平衡;③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应保持平衡。因为只有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两大部类内部都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原理之一是: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都应保持平衡。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按比例协调、平衡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也是适用的。比如,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不适应市场需要,不能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其结果是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和部门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生产经营困难,造成亏损,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是: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总量平衡的前提下,使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 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0页;《大纲解析》第106页。

33.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

A.投入再生产中要素的扩大                     

B.生产规模的扩大

C.产出的扩大                                 

D.资本积累的扩大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扩大再生产的含义。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有: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含式扩大再生产。前者主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来使生产得以扩大。后者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效率而使生产得以扩大。这两种方式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增长方式,即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从资本积累角度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在于简单再生产不需要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一般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则内涵扩大再生产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两种生产实现方式往往是以一种方式为主结合在一起的。无论导致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原因如何,和简单再生产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再生产的规模有所扩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34.一旦少数的企业开始改进技术、更新设备,引起了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带动了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本主义社会就进入:

A.危机阶段         B.萧条阶段        C.复苏阶段         D.高涨阶段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社会会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而且每一阶段的经济特征又各不相同。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既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往往在经济呈现最繁荣现象时爆发。危机过后是萧条阶段,整个经济生活呈现一片萧条停滞景象。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市场状况有所好转,经济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当社会生产和流通能够复苏到赶上或超过经济危机以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便进入高涨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高涨只是暂时的,新的高涨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当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就会再次爆发,资本主义再生产就会进入下一个周期。可见,少数的企业开始改进技术、更新设备,引起了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带动了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本主义社会就进入复苏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1页;《大纲解析》第106页。

35.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我们的经济制度都受到动荡的经济周期的折磨","商业周期(或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呈现周期性,其原因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社会化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企业内部,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大批人共同使用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产品生产过程变为由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大生产;产品也由许多人共同生产。在整个社会内部,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广泛发展,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大大加强.整个社会生产已经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扬的形成,生产的社会化还从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但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却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比例关系。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及其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1页;《大纲解析》第106页。

36.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调节,其实质是为了:

A.实现充分就业                               

B.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C.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D.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的干预调节的实质。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有其客观必然性。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还可能运用行政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实现的。 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垄断资本的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3页;《大纲解析》第107页。

37.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使生产和资本跨出国门,不断国际化,那么资本国际化的基础是:

A.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国际分工的发展

C.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资本的国际化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越车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的基础。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有:第一,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发展到更多的部门内部的分工,即国际范围的零部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第二,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即发展各自有科技优势的新兴生产部门。第三,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国别分工格局消弱,产业分工格局日益突出。第四,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变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上述特点表明,当代的国际分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4页;《大纲解析》第109页。

38.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A.商业资本国际化                              

B.借贷资本国际化

C.产业资本国际化                              

D.金融资本国际化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资本国际化的主要表现是: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以独立化的资本向国际范围扩展,形成了三种表现形态: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商业资本国际化是指商品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动与增殖,它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际贸易。当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贸易行为,包括有形商品的进出口和无形贸易。借贷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以货币形态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借贷运动与增殖,它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际间接融资,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股票、债券等交易。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它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他国兴建生产性企业实现的。产业资本国际化是在商业资本国际化和借贷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跨国公司的崛起,国外直接投资的急剧增长,产业资本国际化成为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它标志着资本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4页;《大纲解析》第109页。

39.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既斗争又联合的矛盾,其主要表现是在:

A.价值观领域          B.人权领域          C.军事领域          D.经济领域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

由于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实力对比的变化,必然使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演变为重新瓜分世界的关系。不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有着怎样的复杂性,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分配或重新分配高额垄断利润的关系,本质上是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这是由垄断资本无限追求垄断利润的本性决定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6页;《大纲解析》第110页。

40.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持其在世界经济中既得利益和支配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行新殖民主义,其特征是:

A.政治兼并            B.武力统治           C.经济兼并         D.经济合作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新殖民主义的特征。

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旧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取得政治独立的民族国家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是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绝大多数仍然处在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在经济上对于发达国家存在着依附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为维护其经济的利益和统治,变换手法以新殖民主义代替旧殖民主义,改"政治兼并"为"经济兼并",即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渗透来掠夺和控制发展中国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6页;《大纲解析》第110页。

文都考研英语作文专题>>>

2008年时事政治复习资料大全>>>

沪江考研资料免费下载(11月29日更新)>>>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