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高考“兵临城下”之际,合肥9科目教师教考生如何“临阵磨枪”

2011-06-03 16:45
本文支持点词翻译 Powered by 沪江小D
如何在临考前磨好枪、调整好心态?高考时又该如何应对各个科目考试?记者昨日在合肥采访了9个科目的优秀老师,为即将奔赴考场的学子指点“磨枪”之道。

语文

合肥一中语文老师谢长雷:

“阳光备考”很关键

高考之前3天,适逢端午节假期,在这样特殊的氛围中,同学们应该适度放松心情,但也不能放弃对知识点的复习。在进行语文高考备考复习时,应以温故为主,重点是打通自己的死角。现在,考生要进行“阳光备考”,“在走向高考考场时,最怕考生出现知识点的心理阴影现象。”谢老师说,考生可以把自己的薄弱点找出来,有针对性地加以攻关,以便能信心十足地走向高考考场。

同时,谢老师建议考生可以看看最近两年的安徽真题试卷。

数学

合肥一中数学老师杜明成:

考生要学会“放弃”

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对于数学这一科目,杜老师建议大家主要以最近两个月内做的错题为蓝本,展开地毯式的查错和纠错。考生拿出自己的纠错本和老师平时的专题讲课记录,结合最近几年的真题卷子,从类似的题目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这样反复练习,就不难从中发现高考试卷的命题特点和规律。

杜老师说,数学的选择题答题一定要讲求解题技巧,如果一道题目3分钟内没有找到解题头绪,那么就要坚决放弃,否则会影响做题的速度和质量。

英语

合肥一中英语老师詹莉:

“语感”一定要保持

学习英语不能间断,应该时刻保持“语感”、做题的手感和面对考试的勇气。因此考生可以在临考之前3天,每天15:00~17:00之间进行模拟考试。听力也不可以放松,每天至少花10~15分钟进行练习。“保持一种感觉,就会消除陌生感,考生自然可以轻松应考。”詹老师说。

在考试的时候,考生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把握好考试的节奏。需要注意的是,单项填空15题,一定不能多耽误时间,最好在6分钟内解决,如果遇到不会的,可以做好标记,如果有剩余时间,再回头来分析。在高考英语试题中,阅读理解是整张试卷中小题赋分最高的部分。做阅读理解时,要大胆通过上下文甚至读音来推测生词的意思,特别是要准确理解阅读题中的题目要求。

作文审题很重要,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然后简短地列出提纲,切忌提纲过长。同时在写作时要注意连词的使用,以让整篇文章看起来有逻辑性。此外,写作时要把题目的重点覆盖到,避免缺少要点而造成失分。最后,考生应该保持卷面的整洁,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

地理

合肥八中地理老师罗在兵:

注意调整“兴奋点”

“我觉得现在最主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放松心情,以赢得良好的考前状态。”罗老师认为放松的途径有很多,例如晚上可以适当抽出时间散步、慢跑等,不过不要去商场等嘈杂的场所,这样容易导致烦躁。

考前几天不要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复习中,不要过度疲劳。考生可以将每天的上午9:00~11:00、15:00~17:00作为固定的复习时间段,这正好是高考的时间段,学生应该将所有的兴奋点都调整在考试阶段。在复习内容上,不要刻意地去弥补之前的薄弱项,主要是根据目录翻阅教材,看看每一章节大的知识点,从知识网络上来掌握,而不是去追求细节、难点,考生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信心。

此外,考前每个学校都会组织较多的大型考试,考生可以将错题稍作整理,如果想做题,应该选取真题,除了省内高考真题,也可以练习其他省市的真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也应该利用考试时间段来定时完成。做真题的好处是,考生可以提前感受考试的难度、深度和考查的知识面,可以减少高考的神秘感,考生会发现高考题目也都是一些常规题目,有利于增强信心。

如果练习其他类型的题目,建议考生不要做新题、难题,应该选择一些中低难度题目,这样做起来会很顺手,进考场就不会有太多顾虑,考生应该尽量减少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失分。

在作息和饮食方面,不要有太大变化,跟平时保持一致就可以了。不要吃太多油腻的食物,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吃冷饮、喝冰水。

历史

合肥八中历史老师邓宗国:

“样题”要细细琢磨

临近考试阶段,考生应该安静地待在家里,复习时以看书为主,题目可以少做,甚至不做。看看以前做过的题目,总结经验,尤其需要着重复习考试说明中各个科目的样题,这相当于平时的例题,基本上都是近几年各个科目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深得考试院老师的欣赏,但是却经常被学生忽视。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答题不规范的缺点,而样本可以为学生提供标准的答题模式和范本。

这个时候复习文科知识不要再去背书,更不要去检查自己是否背熟了相关知识。很多人会发现考试前头脑似乎一片空白,什么都记不住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状态,进了考场这些记忆都会复苏,所以考生不要紧张,也不要在考前检测自己。

考生不要去迷信所谓的“最后一卷”,不要过多关注这些试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上考场前应该完成考前复习计划,否则心里会不踏实。进入考场后,文综应该按顺序做题,做完政治选择题再去做历史选择题的时候,考生可以稍作停顿,转换下思维,可以喝口水或者先涂答题卡,当然停顿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0~20秒之间,不要过于担心考试时间不够用,高考题目的容量安排都很科学,80%以上的考生都能做完,甚至有时间进行检查。

在这里给家长提一个建议,高考前和高考中不要过多地关注孩子,接送孩子的时候不要追问考得怎么样,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政治

合肥八中政治老师宋琳霞:

适当做题找“题感”

离高考只剩几天时间,这个时候考生的生活和学习“两手都要抓”。前一阵子学生都处于努力拼搏的紧张状态,临考前的几天假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放松的机会,在这期间,考生会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家长应该注意改善考生的饮食,缓解他的紧张情绪,可以陪孩子聊天、散步等,尽量让孩子有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因为心态好是成功的一半,有利于考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当然,放松并不意味着完全松懈,考生还是要适当安排6门学科的复习,构建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注重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储备,可以化繁为简,适度地做一些真题和模拟考题,以培养良好的“题感”。同时,考生要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做过的题目,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对于主观题,同样需要反思,不该盲目去做题,而应该在练习中总结,把握做题的规律。

正式考试时,不要匆忙,应该从容不迫,冷静、镇定地进入状态。一些考生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中途被一道难题卡住,在上面耗费了过多的时间,轮到做结尾分值较多的大题时,却因为时间不够而匆匆作答,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因此,考生做文综时应该按顺序,从易到难,有规律、有层次、有条理、有要点地去作答。

最后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考生的字迹应该尽量工整、清晰,赏心悦目的卷面会提升印象分。

物理

合肥168中学高级教师汪河北:

最后三天除“盲区”

高考临近之际,考生复习物理时要注意“查漏补缺”。汪老师认为,考生在这几天里可以突击掌握以往不太熟练的知识,翻看平时没有重视的书本章节。对以往做错的题目,考生虽然知道错在何处,但未必真正掌握了。这个时候,可以找类似的题目做一做,熟能生巧后就能保证少出差错。

对于书本的复习,汪河北认为应当关注书本对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探究,“重视书本对名人的介绍,千万不能把人名写错。”面面俱到已不太可能,汪河北建议考生把复习重点放在选修部分上;复习的时候要触类旁通,“物理可能会换一种考法,考生要尤其注意。”

仔细看书本,虽然能起到全面复习的效果,但大多数考生已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览书本。这个时候,平时记过的笔记就要派上用场。笔记对知识点有较全面的梳理,看笔记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

合肥七中高级教师吴国权:

复习要注意“热点”

在这几天里,考生应该重点复习近年来高考试卷涉及到的化学“热点”,吴老师说,考生也可以分析试卷,洞悉命题人的思路,这样就会豁然开朗,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在复习化学课本的时候,考生应注意化学实验部分的小字说明,“一定要注意细节,因为这个可以衍生出很多考点。”吴国权建议,大部分考生还是应该注意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打牢固了,才有可能更好地发挥。

对于有些考生喜欢搞题海战术,吴国权表示反对。他认为适当地、有选择地做几道题目就可以了;如果想做题的话,一定要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做,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吴国权还提醒考生要注意细节,要利用最后的时间灭掉易错点。有些考生容易写错一两个字,阅卷人往往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给分也会偏低。此外,有些考生会把箭头写成等号,这就大错特错了,有时甚至得不到分。因为这些小错误而失分很可惜,考生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生物

合肥168中学高级教师葛暄:

临考复习莫忘“本”

生物的复习,考生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选修部分上,葛老师说,考生应重点复习课本,“书本才是重中之重,考题不会脱离课本。”

在迎接高考的时间里,考生也要训练解题的方法。拿到题目后,首先应该认真审题,找到关键词后才能分析出命题人的思路并冷静作答。历年的真题虽然很少重复考,却能训练考生思维,是很好的复习材料。考生可以拿历年真题来检测自己的水平。

在答题的时候,考生应该注意表达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不能随意作答,“只有答得专业,才能赢得阅卷人的好感。”

复习实验题的时候,考生首先应该判断其是探究性还是验证性,然后再作答。答题的时候,要注意措辞的准确性。

“考试临近,很多考生往往手足无措,原先熟悉的东西都不会了。”葛暄建议考生这几天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比较基础的知识点上,夯实了基础更有效果,“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会做的题目一定要保证做对;实在不会做的要敢于放弃,不能患得患失,否则会因小失大。

复习生物也有个技巧,葛暄建议考生做题时间尽量与高考时间相一致,训练“在考场”的状态。经过几次训练,考生在考场就能避免紧张,以便更好地发挥出考生的水平。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