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狄更斯,没有人会忘记《双城记》;就像提起《双城记》,没有人会忘记它的开篇。或许无法全部背诵下来,但总会说一句“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没有一个时代不是如此。
我们今天要赏析的,就是这一段: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是为“双城”。
词汇:
epoch:时期
incredulity:不相信
despair:绝望
authority:权威
superlative:极佳的,卓越的
throne:王位,宝座
loaves and fishes:物质利益,私利
赏析:
这一段开篇用了很多排比句式,读来朗朗上口。in short前的14个短句都在描述这个时代,由10个it was引导的系表结构和we作主语的4个短句组成。两个分句一组,用相反的两个词,陈述截然不同的概念,大河上下,跌宕起伏。
每次读都有种“塞翁失马”的感觉,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最好的时代焉知不是最坏的时代,对有一些人而言是光明,对另一些人而言是黑暗,好好坏坏谁又说得清呢?
紧接着,运用暗喻的手法,将“暖春”、“凛冬”融进行文中,与hope和despair直接关联,对于一年身处四季的读者而言,感受会更加直接。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这句话很妙,翻译也很妙,去掉后面的两个逗号,这句话的语序是正常合理的,但是切分开就多了点感慨的意味,“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散文式的排比句之后回归到陈述,犹如一个童话故事的开场,“Once upon a time, there is……”。
最后一句话真正的主语是that things in general were settled for ever,既得利益的万岁千秋对支配国家财富的老爷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贵族欺压平民,像恶魔一样的势力,最终被他们所伤害的人推翻;平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迫于生计的他们必然会奋起反抗。上述的开篇,足以迎接这样的故事。
不仅在开篇,在整个《双城记》的创作中,狄更斯都运用了很多对比手法,同样的家庭出身,有人善良,有人残忍;同一个国度里,有人骄奢淫逸,有人瘦骨嶙峋……在在认证着那句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暴虐给平民造成了无法愈合的伤痛,而平民又将仇恨对准了善良的年轻一代贵族,除了杀戮和流血,没有人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平复内心的创口。
狄更斯写了平民的反抗,却又不完全支持这种反抗,暴政残酷,但过于极端的暴力同样残酷。只有仇恨和报复的社会已然失控,所有人都一无所有。
小说中马内特医生被贵族陷害,女儿露西却与贵族的儿子相爱,医生接受了这个事实,但阻止不了其他人对贵族的仇恨。
最后深爱露西的卡顿为了露西的幸福代替查尔斯走上了断头台……
狄更斯在那个残忍的时代留了一丝浪漫和希望,有一个人,为了保全所爱之人的幸福,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