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名人传读后感1000字

2016-11-19 18:41
名人传读后感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傅雷
《名人传》由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到了三四十年代,本书就由傅雷先生译成中文。在书中,作者并没有是对三位巨人的生平做详细的描述,而是紧紧扣住三位大师在荆棘丛生的人生道路上所获得的艺术造诣,从中挖掘出伟大的品质,将这品质流传给后人。
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去刻画人物,却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写他们与命运抗争的伟大历程。就拿贝多芬来说,全篇对其外貌描写只有开篇的几行字,而这几行字似乎把他一生的命运做了个预告。而后作者对其命运做了详细的描述:出生于德国波昂,在父亲的强迫之下学了琴,他的童年也只有一个“琴”字,他唯一的童年伴侣就是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比他小二岁。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更残酷的忧郁。他一八一六年时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十五岁已经知道了。”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这只是童年,是悲剧的开始。二十岁时,他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年青有为的代价竟是失去宝贵的童年。2岁时,命运厄住了这位天才音乐家的喉咙——耳聋!此后,他一直在与命运作斗争,直到827年3月2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7岁。
这就是贝多芬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只有短短的7年,但这被命运折磨的7年也是伟大的7年。他的童年如此地悲惨,但他却从未向命运低头或许他的字典里根本没有“低头”二字
看到傅雷先生的话,觉得他说的是有道理,由其是第三句: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在战争频繁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句话最适合当时的中国。清F的无能,国民F的腐败,在这痛苦的年里,中国人民受的何止是苦难,更是精神上的摧残,而这苦难,也造就了中华人民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钢铁般的革命意志。
让咱们把视线拉回现代。在科技文化程度极其发达的现代,先辈们受尽了苦难,换来了现代的安宁。这些安宁未必是好事。举个例子:先辈们因贫穷而懂得节约,因战争而勇敢。但现在的青少年们,很少懂得节约与勇敢。现在的孩子们都没有经历过苦难,更不会锻造出钢铁般意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没有经历过苦难的国家,怎可称之为大国?或许我一个初中生并不需要担心这些,但苦难对我们这一代的颇为重要。
相关热点: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