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傅雷家书》读后感900字

2016-11-03 21:1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聚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子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如果我们现在提起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可能不少人都听说过。可是你知道是谁把它们介绍到中国来了吗?他就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他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同时,傅雷还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的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有“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的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聪说,透过父亲写给他的那么多家书,足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充满父爱的人。《家书》谈的是做人得原则,艺术的修养。父亲既热情又细致,细小到衣、食、住、行都要管,什么都替你想到了。傅聪很坦率地说,有优点必然有缺点,他以为父亲过于严格慎微,他大笑道,幸亏他一半像父亲,另一半像母亲,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宽容、乐天的品格。


傅聪记得,当他的琴艺有了长进之后,父亲让他退学,在家专门习琴。父亲亲自编课本,教他中文。傅聪说,父亲教我,从未采用“旁敲侧击”。父亲提出一个问题,让傅聪回答,如果答不上,父亲就讲一个故事启发他,再答不上,又讲一个故事。。。。。。一直到他经过自己的思索,讲出了答案。傅聪颇为感叹地说:“这样,学问就成了我自己得来的,不是道听途说,不是拷贝,不是抄书。父亲这种教育方法,使我永远受用不尽,那就是独立思考。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不会停留于一,就会举一反三,在面前展现广阔的知识天地。如果说我以后在学问上有所成就的话,那就归功于独立思考。我的基础就是这样打下的。”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一切都为了孩子。
相关热点: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