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1000字
2016-11-13 18:57
引言:“围城中的人想逃出来,围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的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图。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笔锋,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辛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芙,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看完这部小说,心中感慨万千,我认为方鸿渐的一生被三个围城所圈扰。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他以自欺欺人的态度让自己被套上枷锁,围进城中。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 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 也许围城只是一个幌子,当你的第一个围城建立起来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走进死胡同,接二连三的围城就会被建立起来,你也将被困其中,再将走不出来。 这本小说正是我们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虚荣所困。这本书恰巧揭示了人的心灵最深处的罪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或攻于心计,明争暗斗,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们在贪婪和欲望的驱使下变得可怕。这本书,更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欲望和利益的可怕。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婚姻如此,职业如此,其他大多也莫过于此,人生也大都如此”这就是这本书所阐释的主旨。细细品味这本书,你不得不被钱钟书先生的才情所折服,他用简易辛辣的笔触告诉了我们一生都被困扰的人生哲理。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 围城,围进你的人,困住你的心,被繁事困扰,污浊不堪的心却在期盼安宁。城中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却想冲进去,这不仅仅是两类人的对比,更是两种人生选择的对比。 《围城》已读,生活仍在继续,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仅是故事。
相关热点: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