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后感1000字
2016-10-16 07:33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而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这部作品这个作品中塑造了一个犹豫、懦弱、多疑、没有决心的性格人物。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性格的缺陷,所以让哈姆雷特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加地形象,立体,这出在文艺复兴时代出品的悲剧,富有时代的气息。吸引着人们对它深层次的品读。 从老国王的死的到最终尸横遍野的悲剧结局,作者似乎一开始就不打算给这个人物好的结局,哈姆雷特曾经有好几次复仇的机会,然而却因为他自己的犹豫,而看着自己的仇人逍遥快活,更给自己带来痛苦,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了痛苦(那个深爱着他的美丽的奥菲利亚为了他的疯流了许多的眼泪,承受了许多的痛苦。)前面这些的铺垫也为后面他的死亡买下了伏笔。唉,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然而他正是行动的犹豫,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与其说哈姆雷特是一个实干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哲学家。在思想上,他是敏锐的,而在行动上,他却十分笨拙。他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由于惧怕走错任何一步路,他便在行动上显得落后于他人了。当然,他的失败是不能仅仅归咎于主观原因的,更多的是应该是客观的,阶级力量对比悬殊,敌强我弱的形势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哈姆雷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的毁灭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毁灭,而是在那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的毁灭。 《哈姆雷特》这一戏剧情节跌宕起伏,结构紧凑自然,使读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之下跟随着主人公的复仇之路渐行渐远。在语言上,也很能体现莎士比亚对这部戏剧倾注的热情。歌德曾经说过:“莎士比亚是用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打动人的。”在阅读了这部戏剧之后,我深刻地了解了歌德此话的含义。在各种不同场合的矛盾中,莎士比亚运用不同的语言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仿佛他们就在身边似的。除了哈姆雷特,剧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他的舒服作为全局的矛盾的一个焦点,既要对哈姆雷特隐藏他谋害了老国王的真相,虚情假意地对他嘘寒问暖,又要寻找机会对他斩草除根。最后的结局,他们都死了,为这个悲剧画下了一个不完美却完整的句号。 读《哈姆雷特》需细细品味其中的内涵。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关热点: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