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活着》读后感2000字

2016-08-24 02:04
中国有句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在我读来充满了慵懒无赖的气息,仿佛一具皮革失了灵魂,在世间行尸走肉般地游离,没有意义的生活,还能称作“生活”么?再后来,我才明白,关于生活的哲学,我懂的,连皮毛都算不上,生活有很多无可奈何,生活本身就写满了让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生活,无非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闲暇之余拾起书橱里的一本红皮书,左上角是两个烫金的大字:《活着》,著者余华,带着几分兴致盎然开始阅读。只是,这一开始,便是不可收拾。那个午后,世间格外宁静空气也仿佛凝滞了,有一股悲怆,连着经脉,直达心脏,泪几度夺眶而出。我几欲沉溺,书中的悲喜牵扯着我,福贵的苦不堪言,福贵的悲喜跌宕,隐隐地在内心爆破撕裂。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散尽家业一贫如洗,后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又意外地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却已物是人非,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成了聋哑人,幸的是儿子聪明活泼。这不是生活的终点,日子慢慢铺展开,苦难轮番上演,个体的力量远远挡不住时代的巨轮碾来,天灾也好人祸也罢,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灾难、死亡撕扯得粉碎,快乐的韶光短促即逝,中间是偌大的辛酸.最后的漫漫时光沥尽,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老了的也叫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初读完让人觉得格外沉重,唏嘘几分合上书,再抬眼看这眼前世界,仿佛已恍如隔世。突然间倍加感觉生活的重量,纵然千言万语也道不尽地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活着,能够活着,就是生命里给予的最大的福祉。在那样的年代里,生命的价值被贬低到尘埃里去,人们却依旧那么努力地活着,尽管无尽的苦难接踵而至,却也阻却不了人们继续生活的勇气,一丝丝来之不易的快乐也被无限放大,显得如此可爱而弥足珍贵。
后来在网上读到,余华谈及他写作《活着》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我想,一个人要饱经沧桑多少岁月,才能练达到这种不忧不惧的心态,平和面对生老病死,友好对待世界;而不是哭天抢地,郁郁寡终?相反的,我们显得多么不知足于生活赐予我们的优渥,往往绝大时候,抱怨代替了感恩,暴躁抢先在宽容前骚动不安。
相关热点: 读后感
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