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

2017-01-09 14:46
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我就觉得《三国演义》更胜于其余三部。 记得我很小便开始读《三国演义》,大概是八、九岁吧,那时只是看连环画,后来到十岁时,便读白话本,由此便开始喜欢上了这部小说,经常是一有空便手不释卷,仔仔细细地读着。初时喜欢这本小说,只是因为它其中含有的智慧,与那精彩战争场面的描写。我尤其喜欢诸葛孔明这个形象,喜欢他的聪明才智,出陈脱俗,喜欢他的胆识、计谋,仿佛不论多危急的关头,他都能化解。至于他的精彩片段,如著名的“隆中对”、“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火烧赤壁”、“草船借剑”等等都背得烂熟于心,但现在,却因为平时无暇顾及,只落下一些印象罢了。 最近又重温《三国》,又觉另一番味道,或许正如别人所说的,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或者不同的人读,都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看法,我在又看一遍《三国演义》后,忽然觉得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因为,我不再只看它的描写和策略,我开始去剖析里面每一个重要的角色,由此我发现了人性的另一面。如刘备在我眼中已不再是一个完全的仁者了,因为他尚有虚伪的一面,尤其表现在他取荆州之后伐刘璋,正如庞统所说:“伐人国以为娱者,非仁者之军也。”至于诸葛亮,他在心目中的形象没有什么改变,虽然他也有错,而且绝非小错,但从那个时代看来,他所做的一切又是非常符合情理的。在这次读完《三国演义》后,我似乎更喜欢书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曹**喜欢曹操的理由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阴险”和他的文才。他阴险,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他虚伪,因为他宁做“周文王”,但他又能承认自己的阴险,“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或许这就是曹操的魅力所在吧,不然怎会手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呢?我还喜欢他的胆略,他煮酒论英雄,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他明知刘备绝非等闲之辈,却仍重用他,甚至放虎归山,足见其胆识。及至后来他不容刘备,也暴露出他多变的一面。曹操的文才更是世所罕见。诗歌《观沧海》流传至今,那宏伟的气势真是令人折服;一曲《铜雀台赋》,更是淋漓畅快,至于他的儿子曹植,虽文思出众,但比其父又少了几分魄力,这或许也是曹操受我喜欢的原因吧。读罢掩卷,感慨良深,自思世人之性情,莫不包含在其中。这部文学巨著不光展示了我国古人的军事谋略,更反映了人心百态,不愧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枝奇葩。
相关热点: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