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

2017-01-12 19:20
读完《红楼梦》的人或许都会情不自禁的感叹曹雪芹的伟大。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著作,全书体现了一种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在纷繁复杂的封建社会中,我们伟大的作者曹雪芹看待的那一切是那么的透彻,本书没有过多地政治场面描写但在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着作者对当时那个腐朽的政治得批判。“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不正是对官场黑暗的揭露吗?尤氏姐妹的惨死,不正是对封建贵族阶级家族的腐朽的抨击,对古代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吗?曹雪芹花大量笔墨写宝玉抵制科举,不正是对科举制度无情的批判吗?曹雪芹的一生穷困潦倒,历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但是,坎坷的生活没有改变的风骨!曹雪芹,他用那饱经沧桑的手道出了自己对那个世界的愤怒! 我想每一个看完《红楼梦》的人都会对曹雪芹说声谢谢,他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更让我们感受到现在社会制度的珍贵。他向往男女平等,对女性有着难能可贵的尊重和同情。他的这部书为闺阁立传,写“脂粉英雄”。特别是像黛玉、湘云、妙玉等那样的女子,他更是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她们,从心底里赞赏她们。 我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对于曹雪芹倾毕生之情也未能完成《红楼梦》我还是觉得有些惋惜的,但我也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曹雪芹的思想不同,尽管他写的与曹雪芹的原意有些偏差,但他至少没有改变故事的情感,他也让黛玉死了,带着对宝玉的爱亦或是说恨在那个冰冷的社会中死去了。或许有的人会说这样很没有同情心,怎么忍心让黛玉那么柔弱的女子就那样孤零零的含恨而终呢?但正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在那个大家庭里,表面上的关心与爱抚在利益的驱使下都将不复存在,留下的唯有冷漠。就如贾母,表面上对黛玉千宠万爱的,到最后却连她死了也不去看望一下,还说黛玉的死和贾府中的任何人都没有关系,是她自己的心思太重了。是的在那个场合谁都在为着自己能生活得更好而努力着,哪怕是要对自己一直以来最为心爱的人。也正是因为是在那个时代,所以好像不管她们做了些什么都可以推给社会,让社会去做一切的解释。黛玉的死正是深刻的揭露了这一事实。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她的幸福不在于在那个浑浊社会中生活了多少个衣食无忧,荣华富贵的日子,而是在于她即使生活在那个污浊的社会中也能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一方净土,坚持着自己的追求和信仰。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像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相关热点: 读后感
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