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昆虫记》读后感1000字

2016-12-31 22:03
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 ———题记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已经有一种与自然界的事物接近的感觉。”法布尔这么说道。 不过也确实没错,他对昆虫这类东西天生就有一种灵敏性。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法布尔如是。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自然,昆虫是他的伴侣。 无可否认的是,他对昆虫的描写实在是细致入微。如“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普通人平时抓抓蚂蚱就罢了,更不会有闲心去观察苍蝇,而法布尔却做到了。他以一个审美者的眼光去洞察这世间的万物,抓住每一个角落的细节。这也正是他的成功之处。 然而,这些只是我们所看到的表面。他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且用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这种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的一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偏见”,二是“贫穷”。法布尔勤奋刻苦,锐意进取,从农民后代变成一位中学教师:中学教书二十余年他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出色的论文。尽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学讲堂”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某些人的虚伪,庸俗,妒忌心理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然而,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蓄,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直至成功。 正是他那不屈不挠不畏世俗偏见的勇气,才造就了他的今天。 那些“歌唱家”蝉、“音乐家”蟋蟀、勤劳的舍腰蜂、美丽的大孔雀蛾……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姻、繁衍和死亡。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令人入目难忘。法布尔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昆虫百科,更多是感动。他笔下的昆虫仿佛已经跳出文字,跳出自然而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欢快的歌舞。他所记录的每一件事,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的思想跃然纸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个片段:当我面对池塘,凝视着它的时候,我可从来都不觉得厌倦。在这个绿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在充满泥泞的池边,随处可见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戏着,追逐着;有着红色肚皮的蝾螈也把它的宽尾巴像舵一样地摇摆着,并缓缓地前进;在那芦苇草丛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群群石蚕的幼虫,它们各自将身体隐匿在一个枯枝做的小鞘中——这个小鞘是用来作防御天敌和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灾难用的。 "当我面对池塘,凝视着它的时候,我可从来都不觉得厌倦。在这个绿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 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着世界上的每一个生物。是啊,在这个庞大的世界里,各种生命不计其数,可是,只要既然已经存在,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理由,即使很卑微,纵然很渺小。世界被他写动了。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但是或许,在法布尔的眼里,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奇迹,因为他只是单纯的为昆虫写了本书,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了一个发泄口,然后把他的内心世界完完全全的展现出来,给世人看。 法布尔这个伟大的昆虫诗人,与他的伴侣为我们一起演奏了一曲生命赞歌。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而是隐居在那个远离尘嚣的昆虫世界里,继续演绎着他的故事……
相关热点: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