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朝代,前尘滚滚,后世硝烟,我们历代经历生存都逃脱不了情感的洪潮。然而红楼,则成了历史中的一叶独特的情感扁舟。它成为了古代情感的终始递接到现代情感的开端,成为了情感史的递接桥梁。
红楼梦,儿女情长
梦红楼,万千思量
大观园中万万千千的人儿,唯独只有一人吸引了我的目光,她是宝玉房里的大丫头——晴雯。她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司掌的“薄命寺”中的一个薄命女儿,而她那好得出奇的判词,以及晴雯越过袭人排在了十二钗又副册之首,这是作者的用心安排,在《红楼梦》中一个或轻或重的角色。那她是怎样一个人呢?
晴雯是黛玉的影子,只因“性情高傲,比别人生的略好些”,遭人嫉妒,死于非命。
她的性情与别的丫头可大不能相比。晴雯,说话直爽,从不拐弯抹角,不惧权威,“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便是证明。晴雯一失手不小心把扇股折断了,宝玉骂了她两句“蠢才,蠢才!”,就惹恼了她,肆无忌惮的说起来:“要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边冷笑着,气得宝玉“浑身乱战”。后来又恃宠撒娇,撕了麝月的扇子,麝月当面不好发作,心里岂有不恨的。这对于晴雯来说也许只是由着性子胡乱做的一件取乐之事,但对于麝月、袭人来说就是大逆不道,甚至认为这根本就不是身为下人可以做的事。我不得不钦佩曹雪芹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竟是如此的惟妙惟肖,刻画得如此细腻,让人难以释怀。
晴雯的灵巧也是众所周知的,多少能工巧匠都无法织补的雀金裘,她在病榻上竟从容地补好了。连贾母都说“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她”,甚至于百般厌恶她的王夫人都不得不承认“她色色比人强”。然而,心灵手巧的她却不屑以自己的“风流灵巧”去博取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赞许。她只是希望站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以一个人的身份,为自己的心而做。所以,就有了“病补雀金裘”。但是,她这个单纯的愿望,在封建势力奴役下的大观园里,无法得到共鸣,孤立无援的她,必然只能走向死亡。
事情始发于七十七回“俏晴雯撵出大观园,香魂归地府。”至于原因曹老先生并未多说,只一句:“王善保家的去趁势告倒了晴雯,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下了些话。”王夫人关注宝玉的成长环境,认为晴雯这样的美人,是不能安静的,再加上她的姿色和聪慧又有些像林黛玉,王夫人对她更是仇恨淤深,把晴雯赶出了大观园。宝玉终究去看了晴雯,又做了《芙蓉女儿诔》。宝玉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虽说有贾母疼爱,但终究是个柔弱公子,平日里都没几分阳刚,又能做些什么呢?晴雯一出园子,便抱恙卧榻了。所幸宝玉及时来看。意见宝玉便后悔了好些,又说:“竟担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为何了!”换了袄儿,送了指甲,又哭道:“我将来棺材内独自躺着,也就像还在怡红院一样了!”
狭窄漆黑的棺材,永远的沉寂与热闹繁华的怡红院,欢声笑语形成鲜明对比。只些一句,往昔一切便复又涌上心头。五更后,晴雯便去了,香消玉殒。去时,还不忘看看宝玉。仍和平时一样,从外面进来,笑道:“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虽过了。”论理,晴雯是该哭的;该恨的!而她未恨,也未哭,反笑着。这笑容背后,不知她独自吞下多少泪水,只有她自个儿明白!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2016-11-27 17:29
相关热点: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