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日本风物:小暑之扇子(上篇)

_will 2012-07-29 20:00

小暑,《周书》上说“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温风是蒸腾的暑气,蝉的嘶鸣容易引起人们的烦躁,摇扇而卧则会满心欢喜。

极具抽象化的日本传统纹样,高超的图形设计水准,以及洗炼度超群的创意,完成度极高的立体造型夺人眼目,这些溢美之词全部用于无可比拟的“镇扇”上也不为过之。镇扇作为日本能乐中使用的“中启,镇扇,团扇”中扇的一种,在制作工艺中扇的前部须经过重压成型而得名⋯⋯

相对于从中国引进,并在日本进化,繁盛的团扇,远传欧洲,装饰着羽毛蕾丝花边等,作为时尚小物的扇子来说,这才是名正言顺的日本设计。

扇,究其语源来自中国的《说文》:“扇,扉也,从戶,从翄聲。式戰切”,既门扇的意思。户与羽的合体字,户犹如羽毛般煽动,成为起风的用具。

                           丰原千贺浮世绘

日本最初有关扇的记载于《续日本纪》,天平宝字6年(762)时,“允许有特别功绩的老人持杖的同时,可有扇”。扇的诞生则是平安时代(794–1185)初期,在一束细长纤薄木简的一端开孔,用钮钉固定,称为桧扇。之后形状上又经历简炼,扇面上描绘有装饰图案,从此在宫中的仕女中普及。平安时代后,随着使用竹或木作为扇骨,扇面贴的和纸的变化和创意上不断的下工夫,以及在扇骨上进行雕刻的透扇,切透扇等形式变的多样化起来;写和歌,描花卉,扇逐渐成为礼仪赠答,交流的道具。今日许多人家都备有小扇数把,以备不时之需,作为礼品回赠宾友。

到了镰仓时代(1185-1333),随着禅僧与中国的交流,扇被带入中国。当初的扇面,只有单面贴纸的设计,经过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变化成双面贴纸的风格,室町时代(1336-1573)作为“唐扇”又再次出口到日本,回到故土算是衣锦还乡了。从此作为日本扇的形式存留,并成为现代日本扇的基本型被确立下来。进入江户时代(1603–1868),“制扇,制冠,乌帽”的行当成为颇为荣耀的“京三职”,普及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江户后期,扇逐步远传印度和路易王朝的欧洲。

                                  大西常商店

如今日本还有以扇比喻人生的说法,从出生初次去神社参拜要用扇奉纳开始,3岁、5岁、7岁的“三五七”庆祝去神社是必须手持扇子的。到了7岁,即可使用儿童用扇子,在京都倒是13岁参加“十三参拜”的时候就可以用和父辈们等同的成人扇。成年之后随着各自喜好,持有自己特有的扇子也被允许了。看来京都的孩子自幼接受风雅熏陶,也易早形成自我主张。

提起京都,作为扇子的产地被广泛熟知,其实现代的东京也有制扇的传统技法被代代相传。相对京扇子风雅奢华而言,受武家文化影响的江户扇就显得古朴纯粹许多。折叠的幅度,扇骨的数量都与京扇子略有不同。除此,京扇子属于分工合作制,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手工职人担当,江户扇是承包责任制,必须一个手工职人从头至尾负责到底。这样修行的时间势必就要长许多,手工职人的数量也就精简不少。因此,传承到今天的,只能是屈指可数的数位,如有幸在街头看到,要毫不吝惜的买上把,感受历史传承的同时,创作者独自与你分享的喜悦也蕴含其中了。

扇看似简单只有扇面与扇骨构成,其实大学问就隐藏其中。担负着开关重任的扇骨,通常是竹或木做成的,也有象牙、龟甲、金属的异例。最外侧扇骨被称作“亲骨”就好似大拇指,比别的扇骨要粗壮许多,并且略微向内侧弯曲,全都是为了保护纤细且薄的骨筋。把扇骨几根到十多根固定在一起的部分日文称作“要”,来源于日文中“肝心要”,就如同人体中肝脏心脏般重要之意。如果这里有了顽疾,即使描绘着最美图案,不能开闭的扇子,也只能是形同虚设,足以见得“要”的重要。

                       江户扇的主要制作工艺

制扇工艺也是相当繁琐复杂,道道工序规制严格。扇面加工时长纸、芯纸和长纸3枚相粘接,将事先裁切好的和纸浸湿,用称为“姬糊”的自制米糊作黏合剂,均匀轻薄的涂抹粘合。穿扇骨的部分是芯纸,在染色、描面之后,使用专用金属薄片,将芯纸从中分层,并留出穿扇骨的开口。

粘接好的扇面,用表里两层有折痕的型纸,将扇面插在其中正反相折,折好后,再用木片敲击整理整齐。再在折痕与折痕间制作开口,这里要是倾斜弯曲将会前功尽弃。调整扇面大小之后,上下裁去多余的和纸,扇端处上染金色颜料。向穿扇骨处吹气的目的是为了扩张开口,便于插骨筋,按照开孔大小整理整齐。每根扇骨“要”的部分要重叠开孔的缘故,一根一根涂抹“姬糊”认真的顺序穿进开口。糊的薄厚浓度,扇面、扇骨的材质,都会因气温和湿度不同而做相应变化。

本文转载自VOICER官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日本风物系列文章赏析>>

相关热点: 日本文化 能力考报名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