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日本风物:雨水之硝子(上篇)

_will 2012-03-12 06:15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天气回暖,雨水渐多。润物细无声中,万物萌动,解封沉寂多时的往事。

早春二月,山顶消融的积雪顺坡而下,蜿蜒曲折,汇成溪水,流经河面,层层未消浮冰,晶莹剔透的,煞是好看。雨水冲刷似琥珀尘封的时光,蒙蒙闪耀洁晶明莹,引人想要获知那光阴背后的故事。

硝子谓之人造水晶,古时曰琉璃,日本称作硝子,现代则是玻璃的艺术。最初从植物灰中提取的碳酸钾与砂石中的二氧化硅经熔解后,形成硝子。作为最古早的人工合成材料,其历史可追溯到纪元前4000年以前,而硝子与日本邂逅则是到弥生时代以后的事情了。古墓中发现“勾玉”、“管玉”,也不乏大大小小片状硝子被出土,这其中亦有从中国传来的,曾作为装点佛像佛堂而用的琉璃玉器,想必是伴随着佛教一同来到日本。

硝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熔点可高达2000度以上,并不利于制作加工,因而聪明的人类想出了解决方案,通常加入碳酸钠(苏打)与碳酸钾,这样可使熔点降至1000度左右,但碳酸钠又会使硝子溶于水,加入适量的氧化钙后方可加以改进, 使得硝子艺术得以发展。

硝子多为无色透明,亦无固定形状,人们发现在制造加工过程中,混入不同金属元素或金属氧化物可改变其颜色,硝子自此更加炫目多彩起来。加入铅,闪耀明亮如同水晶,少量锰则呈现淡绿色,多些锰可淡紫雅致;少量钴可造就明朗蓝色,而添加锡氧化物及砷氧化物后可成为不透明的磨砂白;加入铜氧化物似古董青绿,金属铜形成深红色;镍添加量的少多则分别呈现蓝、深紫、黑的不同色彩;加入钛可以变化呈棕黄色,微量的金可使硝子艳丽异常,仿若红宝石闪烁,添加铀的硝子是萤黄或绿;银化合物可以造就橙至黄。改变熔烧时的温度亦会呈现各异色彩,自然的造化如此变换神奇。在自然界中,火山喷发或遇高温状态中也可形成天然的硝子,如陨石、黑曜石,有时岩石中亦含有硝子的成分,相对人工合成这样的机率就很低了。

硝子既为人工合成,应用领域亦相当广泛,从日用工业品到工艺美术品、现代艺术品等等都有涉及,相应的加工工艺亦多样多姿,我们着重看看传统工艺中日用艺术品的制作加工工艺。

硝子工艺的工法、素材、年代、地域等都不尽相同,工法中又分作热加工与冷加工两大工艺。其中热加工,是将原料高温加热,在硝子熔化柔软状态下进行制作,尤以吹制硝子最为典型;而冷加工则是在固态冷却后进行加工的工艺,切割加工是其中常用的技法,日本传统工艺的切子就属此类,亦相当著名。

熔炉中高温熔炼后的硝子原料,经由吹杆吹制加工,边旋转边于空气中冷却,据说这种技法来源于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的发明,随后被古罗马时代一直延续留存并发扬。吹制时先吹出一个小泡,再次取料后、旋转向下吹气使之成为大的泡,一只手握吹杆的同时,另只手持钳夹住原料后部并拉伸,有时借助作业台面,拉伸收缩,从而吹制成所需的造型。除此外,也有金属、木型或石膏的模具,将经高温熔烧的原料在模具中吹制,待冷却后即可形成固有的形状造型。

“切子”顾名思义应与切有关,没错,是硝子冷加工工艺中通过金属砂盘或磨石切割打磨成型的工艺,今日的玻璃雕花工艺便来源于此,其中切子又分江户切子与萨摩切子。从长崎经由大阪至江户,硝子横贯日本本州迅速普及,最初以吹制为中心,相对切割所需的壁后质优的硝子,直到19世纪初才出现,江户切子就是在江户末期的江户(今东京)逐渐形成的加工工艺。天保5年(1834)日本桥附近的小传马町经营硝子制品的“加贺屋久兵卫”,将从大阪学到的技术应于仿英国制的切割硝子,用金刚砂雕刻切制,工法细腻叹为观止,成为江户切子的开始。明治后期经过英国技术指导,导入了西式切割技法,流传至今的多为此时成熟的技术。提起江户切子多为无色透明,清冽纯粹是主要特色。萨摩藩进献幕府时,设想若有色彩彰显奢华或许更赢幕府喜爱,进而加以改进,出现彩色。现今的硝子制品无论江户萨摩,色彩缤纷都已成为主流。

萨摩切子诞生于幕末明治初期,当时西欧英法列强为获取殖民统治来到亚洲,日本被迫开国,各地诸藩为免于殖民展开富国强兵的近代化进程,而萨摩切子正是作为与国外进行贸易开发出的“新品”。因贸易开港的长崎,从通商各国带来了大量外国书物,其中就有硝子加工的书籍。在此基础之上,第10代萨摩藩主的“岛津齐兴”又从江户招揽大量硝子加工职人,结合源流自英国、波西米亚、中国的技术,并增添本国特征与审美趣味,就此开始了萨摩硝子的历史。第11代藩主“岛津齐彬”继承事业,开展“集成馆”中制铁、造船、纺织、印刷、制药⋯⋯等等行业,作为不同领域中重要的一环,开始了制硝业的发展。最鼎盛时期有超过百名职人一同工作,除萨摩切子外的瓶类硝子亦多有加工。但好景不长,随着他的逝去,事业也逐渐萎缩,与英国交战时工厂亦被损毁,职人与技术遂转往大阪江户等地。相对于江户切子的通透明快,萨摩切子则多彩绚丽许多,技艺亦相当纤细,结合欧洲传来的切割技术,同乾隆琉璃中学到的着色方法,加以日本独自的审美纹样,成为赋有特色的工艺制品。近年的研究发现,萨摩切子不仅着色层厚,并有渐变色产生,被誉为萨摩朦胧,可见当时技艺已相当醇熟。

江户切子由民间生成,与萨摩切子的官方背景在纹样表现上亦可见不同。江户切子被称作“鱼子”的纹样居多,这同从英国、爱尔兰传来有关,除此以外,笼纹、麻叶、菊等植物纹样,格子等单纯简约表现江户生活图案化的纹样为多,江户切子含铅量高,因此色泽透明略显黄绿的质朴感较为突出。萨摩切子一方面要进献藩主,另外还需兼顾对外贸易,因而纹样多显奢华,流炎纹、段差付八剑菊、蜘蛛巢纹、鋲钉纹、竹围鱼子纹、龟甲纹、霰纹、八角笼十六菊纹、菱联小花纹、花边莲瓣纹、六角笼麻叶与鱼子纹、晕染纹等,则是多种简约纹样组合使用,增加了加工工艺的难度。

江户萨摩切子,一个朴质清澈、纯粹明净,一个绮丽多彩、剔透莹亮,各自特色鲜明难分伯仲,皆为职人心思所为,透彻出传统工艺的生活本质。

本文转载自VOICER官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日本风物系列文章赏析>>>

相关热点: 日本文化 京都大学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