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百科热词】张雪峰过劳被强制住院评论两极分化就是他不建议学医

新澍日语 2023-07-10 10:00

考学,对于大多数接受中国教育系统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从初中升高中开始的中考,到高中要面临的高考,甚至高考分流后的各种进修考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考试会伴随学习生涯的全部过程。

1.张雪峰为何许人也

最近有这么一则话题登上热搜——张雪峰自曝过度劳累被强制住院

为什么张雪峰被强制住院会上热搜呢?我们先来看看张雪峰是谁。

张雪峰的简介是这么写的:研途考研的老师,苏州峰学蔚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苏州研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联合创始人。

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研途教育应该不算是个陌生的名字。像是我们熟悉政治学科的徐涛老师就是研途旗下的名师。作为研途教育的老板,张雪峰又是因为何事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处呢?

先来看看张雪峰的一些事迹经历

2016年6月凭借《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走红网络。
2016年9月出版《你离考研成功,就差这本书》。

2016年11月参加网络综艺《火星情报局》,被称为“国民男特工”。

2017年8月参加网络综艺《演说家》。
2017年9月参加广东卫视《零点食神》。

2021年3月24日,接受苏州广电总台《创赢未来》独家专访,表示要在苏州打造一揽子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对接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解决“就业难”和“招工难”。
2021年9月19日,主演的治愈喜剧电影《日常幻想指南》在全国上映。

2021年10月,在山东卫视青春职场招聘节目《求职高手青春季》中与多位企业家组成“最牛老板团”坐镇招聘现场。

2022年5月,苏州峰学蔚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雪峰向黑龙江省希望工程捐款30万元,资助家乡家庭经济困难高考学生。
2023年1月9日,张子彪(张雪峰)当选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23年3月21日,张雪峰向黑龙江希望工程捐款15万元,帮助30名家乡的困难学子。

这样看来他已经是网络社会里不停游走的“网红讲师”、教育博主。但让他陷入大众议论的,却是他所说的话。有个家长咨询张雪峰,说孩子高考590分,想填报新闻专业。张雪峰震惊地连说三句:“理科590分报新闻学?你会后悔到崩溃的。”“闭着眼睛报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好。”“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这让很多新闻学专业的业界人士觉得不可理喻,甚至有教授出来对峙。双方各执己见,各有各的赞同者。

这次的“惊天大发言”也让人民日报开口点评。

类似的事件在先前也有发生过,各大媒体报道张雪峰曾说过不建议学医的观点,这让他这次住院显得有些尴尬。若无人学医,他病倒的时候也就无人医治。可我们仔细看一下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把事情仔细分析来看,有些人适合学医,而有些人确实不适合。

说出去的话便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语言是有力量的,尤其是在当代网络社会,语言的力量更为强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无论一句话说出来是否正确,在不同的立场下都有可能被断章取义。

至于大家如何看这些事件,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世界本就千变万化,谁都无法率先预知未来。很多事情此一刻是如此,下一秒就会天翻地覆。每个人的情况和境遇也各有不同,人也是在不断成长的,大家只要做当下最好的选择,坚定自己选择的道路便可。

2.高考引起全民关注

说到张雪峰大家都能够联想到考学,那么中国的考学现状究竟如何呢?

最近高考刚刚放榜,有人欢喜有人忧,高考发展至今已经不单单是高考考生的事,更是一场全民瞩目的大事。甚至每年的考生采访中,考生都会替很多网友喊话,成为互联网“嘴替”

还有各种高考加油行为,因为旗开得胜一词,很多家长亲戚和老师都选择了穿旗袍来加油助威。

不仅女性长辈穿、家中小朋友穿、女教师穿、宠物穿,连家中的男性长辈和男老师也穿了起来。

国内面对这等大事自然是十分热闹,没曾想连日媒也报道了起来。

这些事迹足以证明,中国的高考是实实在在的“热”。

这样的热度便会带来许多“商机”,并且发展出一些相关的教育产业。这也是张雪峰能够火起来,受到广泛热议的其中一个原因。

3.事件备受瞩目的原因

这次的事件之所以能够霸占热搜,本身就是由于考学一直都是大众的热门话题,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引起大家热议。高考作为一个拥有历史渊源的考试暂且不说,就连一些资格证考试的话题都能在考试当日冲上热搜。例如日语专业考研学生都知道的日语能力测试,就在考试结束当日冲上热搜话题。

同样冲上热搜的还有每年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全国公务员考试等等。近年考试相关的话题,从不缺席于大众的视野,营造出甚至像是全民考学的氛围。

倒回来看看张雪峰事件。张雪峰最先下手的领域——研究生考试,因为其报考模式与考试科目种类繁多,尽管是同一个专业不同院校间,就算考的同一个代码的考试,都有可能使用不一样的参考书目。

这就导致考生在报考之前,极其需要了解院校信息,而张雪峰正是为很多在迷茫的考生提供了一些思路。抓住了考生的心理,不断地开讲座和直播,致使他一路走上网络神坛。

对于张雪峰事件,网络上有三种人。一种是他的受众,也就是觉得他的话有用的考生或者社会人士,另一种是批判他的人。还有一种就是不太关心这件事,觉得怎样都无所谓的吃瓜群众。

虽然现在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社会,但是大部分考生仍是年纪较轻,又或者是并没有怎么接触过社会的人。对社会的了解少,考虑问题的方式也相对纯朴,很容易会被一些“专家”的话语所吓唬到。所以张雪峰的受众大部分都是认同他的想法、觉得他的话说得没有错的人,对他所提供的服务有需求的人。现代社会主打一个各取所需,世界本就是包罗万千的世界,人们都有自己的需求,只要是合法的就是值得尊重的。

对张雪峰进行猛烈抨击的人,有可能是因为被动了奶酪,也有可能单纯觉得他说得并无道理,至于究竟是怎么样的情况,估计只有本人才会清楚。

4.信息差时代

像张雪峰这一类的规划师在现代社会里并不罕见了。虽并非每一位规划师都如同张雪峰一样,能够站在舆论潮头掀起风浪,但是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划师。规划师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份职业,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认知层面具有信息差

正是因为有信息差,专业领域人士了解更多行业内的信息,就可以利用自己所知信息获利。例如,在高考填报志愿以及考研择校时,考生并不能对院校的信息有准确的把握。这时候就会有很多相关机构,以有偿或无偿但需要完成某些任务的方式提供信息。

这时就会有人问,如今的互联网条件会不会让信息差变小呢?答案是否。

信息差本身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在的科技发达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多了,但信息量也以十分可怕的速度在不断增长。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人人都可以获取信息,这就导致信息池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甚至会出现大量的重复或相似的信息。

不知道大家在平时搜索信息的时候,是否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假如今天要买一个电器,为了防止“踩雷”,就先去做攻略。先是到各大平台进行搜索同类电器的测评,就会发现有很多帖子在避雷或者推荐。但是看多了,这个也说好,那个也说坏,反而更不知道到底哪个有用。正可谓是雾里看花,看不真切。

同样的,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信息庞杂,对查找者的要求就更高,更需要查看信息的人要有一双善于辨别的“慧眼”。这时的信息差就不单单是不知道这么简单,而是知道了也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所以才会促使大家想要知道“真相”,产生了对专业信息的需求。

知识拓展

1.整活:

整活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意思是指做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让人出其不意。“整”是东北地区的方言,意思多样。

2.信息差:

又称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见于二手车的买卖,卖主对该卖出的车辆比买方了解。后者例子如医疗保险,买方通常拥有更多信息。

3.信息壁垒:

信息壁垒是指信息数据难共用、信息交换难共通、信息运用难共享、信息处理难协同的信息屏障和隔阂现象。

4.中国古代服装: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人的传统服饰,被誉为中国国粹和中国服饰之代表,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远古:

约69万年前,北京猿人在周口店生活。这个时期人类仍食草木之实,衣禽兽之皮生活。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将其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时期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

商:

商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汉服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商代玉人服装复原图 虽然商代服饰的基本形制趋同,但实际上商朝的服饰还是具有相当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及装饰品都由奴隶主阶级享用,而底层的民众只能穿麻布以及与麻布同类的葛布制成的编织物。据研究表明,商代高级权贵的服饰通常是上身穿短衣,交领右衽,衣长及臀,袖长及腕,袖口窄小,下身穿带褶短裙,腰间束有宽带,裹腿;脚上穿翘尖鞋。贵族妇女则上身穿长及足踝的大衣,交领,长袖,腰间束宽带和蔽膝。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蔽膝呈上窄下宽状。脚上穿履,头戴圆箍形冠卷。除形制以外,商朝服饰严格的等级制度还体现于颜色的使用上。

贵族的礼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黄等纯正之色,下裳多用间色,如缁、赭、绿等经过数次浸染的颜色,并且衣领,衣袖处还有镶边,日常家居则常穿缟衣,绿衣和缁衣。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了。殷商时期,服饰能够出现这样的等级差别,与当时相对于原始经济而言的繁荣和技术进步密切相连。“章服制度”始自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发展完备,章服制度对帝王和百官公卿所穿的衣服,底色和花纹等设置了相关的规定,作为区别身份等级的标志。汉服服饰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

周:

西周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和提高了,物质明显丰富起来,社会秩序也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汉服服饰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

当时西周的男子无论各地大部分都已将辫盘到头顶,而无商时披头散发的习惯,当然一些偏国除外,不过束发已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标准,对于汉民族男子千百年来的发式,起到了奠定作用。服饰的专用界限等级标志开始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

春秋战国:

汉服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细部结构表现得更为明确。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项特征。江陵马山 1号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短衣。根据曾侯乙编钟之钟金人的服装看,应即短袖之衣。

秦:

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

汉: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宽为一尺二寸;

4.衫无袖;

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体汉服服饰风格可以用“丰富多彩,南北交融”来进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王朝更迭频繁,经济遭到破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人们的礼法观念变得淡薄,衣冠服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是我国古代服饰的大变动时期。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承袭秦汉旧制。公元六世纪波斯图案花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纺织、服装以及其他装饰物,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多有反映。魏晋时期规定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这时的服式仍以襦、裙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妇女装饰比较考究,有金环、银约指和绕腕的跳脱等。在质地上宫中与宫外仍有很大区别。

隋唐:

在南北朝胡、汉服装相互影响而又各成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唐代服制,出现了“法服” 与“常服”并行的局面。作为大礼服的法服仍是传统的冠、冕、衣、裳,常服则是在鲜卑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厮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圆领缺袍、幞头、革带及长靴。缺袍即开衩的长袍。幞头则是由鲜卑帽演变出来的,它本是一幅头巾,系裹时两个巾角向前抱住发髻,其余两个巾角在脑后结扎,多余的部分自然垂下。幞头的质料起初用黑色的缯或罗,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软的,故称“软脚幞头”。以后又在巾角中用铜、铁丝作骨,将它撑起来,成为“硬脚幞头”。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宋:

宋代妇女也穿裙和衫,这时的衫子多为对襟,盖在裙外。裙较窄,多施细摺,福州黄墓中除出罗裙外,还有开裆裤与合裆裤,可见宋代妇女在裙内着裤。起于五代时的缠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渐流行。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 、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元: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装是龙袍,上面绣着龙纹、翟纹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纱罗制成,配金冠。皇帝礼服则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组成。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黻、黼纹。

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幞头和圆领袍,但这时的幞头外涂黑漆,脚短而阔,名乌纱帽,无官职的平民不得服用。

公服除依品级规定服色外,还在胸、背缀补子。文官补子中饰鸟,武官饰兽。为褒奖官员的功勋,另特赐蟒袍、飞鱼服、斗牛服等服饰。蟒是四爪之龙,飞鱼为鱼尾有鳍之蟒,斗牛则在蟒头上加弯曲的牛角。官至极品则用玉带。所以“蟒袍玉带”就成为这时大官僚之最显赫的装束。

明代的汉服影响颇远,近至东北亚的朝鲜,远至日本、琉球等藩属国。至清代,女装百褶裙、马面裙及道袍长袍一并留存。曲阜孔氏衍圣公府内藏明代衣冠服饰,清上层也有穿着明代衣冠服饰画像。

清: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清代是中国历史的最后一个封建朝代,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淸军入关,历经十朝,直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国祚276年。1636~1840鸦片战争前,这段时间被称作清朝前期。清代对汉族男子实行“剃发”,男女皆“易服”的政策。但实际上直至乾隆年间,民间服饰仍存在满、汉并存的情况。而汉族女性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一直有所保留,因此到了清末,在女性中形成了旗装、汉装并存的情况。

点我咨询更多0元日本留学服务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