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2016-07-25 21:36
本文支持点词翻译 Powered by 沪江小D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内容概要:作者运用比较学的原理,深刻地阐明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维的落后,而不是别的。该书从纵的和横的、古中国的和古希腊的、近代中国的和西方的等诸多方面,列举大量令人信服的事例及其精辟的观点,反复求证,反复论证,雄辩地证明科学思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极端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中国…”、“中国…”、“民族…”,口气何其大,犹似救世主般。“批判”=“扬弃”,作者是扬弃还是在“批评”。现在是发展民族文化的精华,还是在她身上再踹一脚。我们还是在五四那个渴望,极端渴望西方文明救赎的时代吗。作者竟如此不严谨提出“根本”原因,考量自己文化的准绳是什么,作者用一半不成熟的汉文化加一半半瓶子的西方观念兑出来一本“观念的书”。作者要想写这个命题至少要做两个准备,第一是像冯友兰,章太炎等国学大家对国学,也就是中国自己的文化做一个极深刻的认识,写出专著;第二要精通西方的批判哲学--辩证法,或者其他思辨理论,注意我说的是要精通,别以为精通西方文化很容易,绝不是可以通过读几本西方名著就算是精通了的,在这里列举事例似乎什么都证明不了,然后作者还要向一位医生那样细致的观察社会症结,并得出成果。这是最基本的基础,也许有人说要求这么严格干嘛,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作者的命题看似很严肃很有决断性,似乎还有点愤怒,书名实在噱头。最后再说一句,深刻的思辨不等于故弄玄虚,简洁晓畅不等于俗套……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老百姓的话说了“有理不在声高”,愤愤地情绪虽然可以理解,但是摆事实、讲道理才是最能让人信服的。虽然作者的一些观点有一定道理,并能有所启发,但是作者的例证和阐述却显得有些浅显和单薄,不能让人完全认可。把思维大而化之地概括为“中国人的”和“外国人的”两种,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况且作者本人既不是“天外来客”也没有站在“庐山之外”啊,他应该也是中国人。思维的形成到底和什么有关?又是那些因素起来主导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尚不能做出科学的论断,作者又凭什么来概分类比思维?还是拿书中的例子来说吧,作者认为日本人比中国人耐寒完全是思维的问题,这显然是偏激的。无视中国和日本在地理、气候、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这也能叫科学吗?同样来类比,两湖、四川等地的人较北方人能吃辣,难道也是思维的问题?很多北方人到是很想吃,只可惜无福消受啊。书中那么多的图片、插图到底是神马意思呢?不客气地说,有充数之嫌。因为我实在看不出这些图片和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和必要性,况且都是些大路边的图片。如果说是为了搞西方人文科普,那可是有点不讨巧、也不讨好。不过,如果去掉这些图片,变化是很明显的:书更薄了。现在,回想起来,我购买此书两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封面的感觉不错,再就是出版社的名头……

相关热点: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