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大使吴建民笑谈中法关系

2009-09-01 09:26

对吴建民的采访,是从回顾他与文汇报深厚关系中开始的。

"前天,您在上海书展签售您与夫人施燕华合著的《我与世博有缘》,人气之旺,见诸文汇报端;2006年,我们刊登了您的讲演《六大角度看中国复兴》;2005年,时任外交学院院长成为走入'文汇讲堂'第一人,与读者畅谈交流学……"

"您在任期间,中法关系比较稳定,没有特别的题目。但是从2008年初开始,法国出现了一系列反华和对华不友好的舆论,这对大部分国人来说是比较诧异的,因为中法于1964年就建交,印象中双方关系一直不错。对于打破中法关系稳定的种种因素,您在任期间是否已现端倪?"

吴建民频频颔首微笑,回答说:"这些年来,中法关系当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偶然的,是在某种大背景下发生的。"

心理失衡造成"法国不高兴"

吴建民逐条剖析:"大背景的第一条:因为亚洲在崛起,国际关系的重心已经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是过去百年来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而欧洲在叱咤风云几个世纪后,地位相对下降。地位下降之后,心态是比较复杂的,这是一个原因。"吴建民补充说:"这种相对复杂的心态,我的看法是,短期内不会结束,会持续一段时间。"

"第二个原因,欧洲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全球化过程当中,大家都要把自己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如果你到欧洲去问普通百姓:你觉得改革怎么样?他们多半是害怕。欧洲人是谈改革色变。在欧洲国家搞政治的人,谁要搞改革,谁就面临下台。因为他得不到选票。欧洲老百姓不适应全球化的状况。而中国是受益于全球化的,我们也相对地适应这个变化,比较习惯。那么欧洲的不适应和我们的适应又形成一个反差,他们当然不高兴。"

说到全球化下的角色分配,吴建民想起任驻法大使期间的一次电视辩论。电视辩论是以提问者问题的尖锐著称的,吴建民回忆说,一名电视记者当面发难:"吴大使,你们把我们的就业机会抢跑了,我们很多劳动密集型工厂办到中国去了,我们的工人却失业。"

"我回答他:是的,在全球化工程当中,大家都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很大、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劳动力素质还可以,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你们的优势是品牌、技术,你看看,在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个方面,你们法国是比不过中国的,因为你们法国工人的工资是中国工人的二十倍;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们也获得了很多利益。劳动密集型企业产生就业机会,流通难道不产生就业机会吗?它是创造附加值更高的、回报率更好的就业机会,中国人多么羡慕你们哪!"

接着,吴建民不慌不忙地举例说明:"我去法国超市调查过一个玩具,在超市价格26欧元,原料成本1.2欧元,工本费加手工费0.8 欧元,我们中国人就挣了0.8欧元。"转而,吴建民话锋一转,针锋相对地说:"由于我们处在低端,所以我们拿的是利润的小头,你们拿去的是大头。即便如此,你们仍不满意。我们不知道如何才能使你们法国人满意?!"

一番有理有据甚至有情的回答,让那位法国电视记者闭上了嘴巴。

"正如我刚才所说,经济的、文化的各种因素,使中国受到来自西方舆论的误解和批评。怎么办?我主张中国人要有平常心。不要把这个事情看得太重,不要一碰就火冒三丈。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提高,各种各样的评论就会增多,这是崛起的必然结果。你想它不发生也不可能。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中国的事情跟世界讲清楚,要讲得大家听得明白。"吴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