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法国电影《蝴蝶》影评

2008-10-12 11:52

    该片由3届恺撒奖影帝Michel Serrault(饰演严肃的爷爷)和法国天才童星Claire Bouanich(饰演活泼好问的埃丽莎)共同主演。

    故事主角叫埃丽莎,今年8岁,没有爸爸。她不怕陌生人,她的好奇心比大象还要大。一天中午放学,妈妈又忘了接她回家,她来到邻居爷爷的家,还打开爷爷的密室。脾气怪怪的爷爷,说他要去找“伊莎贝拉(Isabellae)”,那是全欧洲最稀有的蝴蝶。埃丽莎怕被送到孤儿院,于是粘着爷爷一起上山找蝴蝶。这趟远足好辛苦,她半路赖皮、后悔了……可是,她却看到满天飞舞的蝴蝶,和妈妈的爱!

    蝴蝶的故事伊莎贝拉蝶(Isabellae),1898年被一个西班牙猎人发现,便被赐予了西班牙皇后的名字,它是现存欧洲大陆最美丽的蝴蝶之一。

    爷爷胡利安寻找伊莎贝拉蝶的缘由非常简单。老人的儿子原本有着健壮的身体和积极的精神状况,可是突然间,毫无征兆地像掉进了一个黑洞里那样,变得神经过敏和忧郁症。他的身体一天天孱弱下去,精神也一天天逐渐崩溃,他在临死前想见一种蝴蝶,那就是伊莎贝拉蝶。老人承诺一定找回这样的蝴蝶,然而儿子却永远找不回来了。心中的恶魔困扰着他,一天,在毫无征兆地情况下儿子撒手人寰,留下了孤苦的胡利安。

    老人为了履行自己对死去儿子的诺言,于是开始大量地搜集蝴蝶标本,然而这么多年来他都未曾实现这个愿望。伊莎贝尔,成为老人永远的痛!

    胡利安自然也不会轻易气馁,生死的许诺重若泰山,他宁愿用秘鲁的稀有蝴蝶标本换得昆虫馆中仅存的雄性伊莎贝拉标本,宁愿远离巴黎跋山涉水来到这个渺无人烟的高原之巅。夜晚,他和埃丽莎守在篝火旁,他们谈论着儿子,谈论着母亲,谈论着蝴蝶伊莎贝拉。胡利安和埃丽莎之间似乎氤氲了一种默契,女孩找寻到了企盼的亲情、温暖,老人找寻到了蝴蝶、解开了心结。

    正是这场不同寻常的旅行让两个人结下了无法割舍的亲情,也正是这场旅行让庸碌于生活琐碎的母亲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她终于在埃丽莎耳旁吟出三个简单的字。人们习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惘然,习惯让平淡稀释掉生活最弥彩的乐章。这些惘然与稀释让人与人之间平添了更多的疏离与隔阂,它会若隐若现、挥之不去。影片中的蝴蝶拥有了一种桥梁的气质,它不仅是老人与故去儿子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撮合老人与女孩,女儿与母亲之间交流的桥梁。

    故事的结尾多少富有诗意,伊莎贝拉幼虫在蝶蛹中蠕动,慢慢挣脱掉外壳的束缚,爬上枝头,展开彩色的双翼完成了生命最激动人心的转变。放飞的伊莎贝拉寄托了老人与儿子的思念,埃丽莎向天空挥挥手,“飞吧”,它也是女孩走向崭新生活的希冀。

    三个故事采蝶的路途中老少两人遇到三个故事,老人用平实语言看似波澜不惊地将人生的况味传达给女孩,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激荡起了一层层的涟漪。虽然对她来说,可能还有些懵懂,但那已然褪去了天真、肤浅。

    爱情的证据一对恋人在山坡上尝试跳伞,男人说这是爱情的证据,于是两个灵魂被散乱的风揪起飞向了远处。胡利安并不认同这种行为,他说,“他们的爱也只有条线牵着”,“如果存在所谓爱的证据,那就说明人们缺乏信心”,“当人们没有信心的时候,爱也就不存在了”。的确,人们为什么要用悬挂在一条绳子上作为爱的证据?我们信誓旦旦、我们海誓山盟,一切都是由谎言建起,又被谎言摧毁。世间两情相悦的男男女女,我们为什么要用一时的激动去承诺一世的生死相许?

    该死的盗猎人丛林中两条麋鹿悠然自得寻觅着食物,一老一少观察着自然的幽静和祥和。突然一声猎枪声轰鸣而过,埃丽萨与胡利安不约而同地微微一噤,“该死的盗猎人”从老人口中脱口而出。随后老人用棉花和氰化物闷死了孩子捉来的阿波罗蝶,孩子喃喃语道“盗猎人”,老人尴尬一笑,淡然认可。孩子的言语虽然有些吹毛求疵,小题大做,但这样质朴的语言出自埃丽莎之口又显得多了些真挚与虔诚。为什么我们喋喋不休、我们强人所难,而对自身的行为却视而不见,堂而皇之呢?胡利安的沉默似乎也是在追悔自己对儿子的愧疚,生命的奔涌是在这样的追悔与冥想中才生生不息。我们也会铭记下这样一句话,警世警人!

    富人与穷人在山腰的小木屋里,他们偶遇一队登山爱好者。他们谈论着“赚钱”、“财富”与“幸福”。埃丽莎不解地问:“人怎样才能富有?”老人耐人寻味地回答道: “最好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许我们对富有这个概念缺乏认知,或许我们会把富有等同于财富的充裕,然而老人用这段颇为精辟而朴实的话道出了财富的意义,那是动物那般追求财富的极大满足,缜密的算计、阿谀与奉承、前仆后继地尔虞我诈?还是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截取其中的奥妙,在禁欲与纵欲之间寻求美与精神,品咂、陶冶、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