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讲座(Mini-lecture)
这部分考题要求考生根据听到的讲座内容和记下的笔记填空,考试目的是考查考生听懂讲座,并记下条理清晰的笔记的能力。因此,考生所写答案可以是从讲座中直接听到的词或词组,也可以是考生根据篇章意义所选用的词或词组。该部分共10道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占总分10%。
II 对话/访谈(Conversation or Interview)
该部分共5道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占总分5%。
III 新闻(News Broadcast)
该部分共5道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占总分5%。
I 讲座
专八听力的第一部分是小型讲座加填空题(Mini-lecture and Gap-filling)。要求考生先听一篇大约900个单词的讲座,边听边做笔记,然后以讲座内容和笔记内容为基础用10
分钟时间完成一项10个空格的填空任务。
讲座内容与英语专业课程知识相关。讲座一般为正式文体,使用的语言比较规范,经常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和术语。讲座的整体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信息引导词清晰明了,使听者容易跟上并且踩准讲座的每一个节奏,层层推进,理顺脉络。
下面介绍2003年至2012年专八听力考试讲座的选材特点。
2003年:
这是一篇关于Maslow人类需求层次的讲座。讲座的要点就是各个不同的需求层次,其重要细节是每个需求层次的具体内容。
2004年:
这篇讲座生动地讲述了谈话的技巧,指导人们如何问问题,如何聆听别人的回答,如何笑得得体和如何结束谈话并道别。此篇讲座贴近生活,使听众对如何为人处事颇有感触。
2005年:
这篇讲座围绕四年级本科生写研究报告这一话题展开,讲述了研究文章和一般文章的相同之处和区别之处,研究文章的几大特点,以及研究文章选题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也是一篇颇具实际指导意义的讲座。
2006年:
这篇讲座旨在帮助读者探究文学作品的内涵。讲座伊始就提出通过作者的意图、原文包含的意义和读者个人见解三个方面来推敲文学作品的内涵,而后对这三个方面逐一详细阐述。整篇讲座立意鲜明,段落层次清晰,衔接流畅。各类信息提示词都为考生理解内容和理清脉络提供了方便。
2007年:
这篇讲座是艺术史讲座系列的第一讲。讲演者通过对艺术史和历史之间的区别展开讨论,突显出学习艺术史的重要性。讲座还谈及艺术的多元性,提出艺术反映宗教信仰,人们对艺术的不同感受,以及艺术史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整篇讲座从五个方面对艺术史进行了深入介绍,层次清晰,并辅以形象的例子加以充分论述。
2008年:
这是一篇关于英语在当代社会的盛行状况的讲座,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英语如今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部分揭示了英语作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的原因。第三部分对英语的将来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本讲座是英语学习者需要了解的文化知识,层次推进分明,对主要信息应该不难把握。
2009年: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撰写实验报告的系列讲座的第一讲。讲座的主要目的是让听众对实验报告的主要特征有直观的了解。讲座首先介绍了实验报告的内容、呈现方式和结构,然后从有利于读者阅读的角度阐述了实验报告在撰写过程中需包含的要点,最后点明了实验报告对于写作者的要求。由于大部分考生对于实验报告的撰写很陌生,再加上讲座的层次推进不是很分明,因此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2010年:
这篇讲座是有关语言系列讲座中的一讲,主题是副语言特征。讲演者把副语言特征归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嗓音的变化起伏,我们交流过程中语音语调的变化可以体现不同的态度或意图;第二类为身体姿势的变化,而身体姿势的变化又可分为面部表情、手势以及间距,体态,附和这三小类。面部表情包括普适性表情与非普适性表情;手势与文化息息相关;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是因人、因文化、因场景的变化体现出不同的交际含义;同
时,人们用不同体态表达不同的心情和态度;最后,人们在附和对方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对方的行为。总之,副语言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表情达意的有力辅助手段,与文化密不可分。
2011年:
这篇讲座主题围绕文化分类展开。第一类为高语境文化,注重信息所在的语境。相对语境而言,信息本身并不显得很重要,同时高语境文化中的时间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第二类为低语境文化。与高语境文化相反,低语境文化注重信息本身,而信息的周边环境并不受人重视,且低语境文化中的时间概念是统一的。讲座最后强调了了解不同文化类别特征的重要性和意义。
2012年:
这篇讲座主题围绕行为观测的取样问题展开。讲座一开始讲演者就对生活中的行为观察和科研中的行为观察进行了对比,指出科研中的行为观察更具系统性和客观性,然后分别介绍了时间取样和情景取样两种行为观测取样的方式,最后还列举了观察研究中行为记录的方法,包括研究者介入观察与研究者不介入观察两种。讲座整体构架层次清晰,逻辑分明,识别分类信息是做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