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补钙7大误区
现在,严重的营养不良已经非常少见了,但是目前在我国居民的膳食中,某些营养素(如钙、铁、锌)和维生素的不足,仍在威胁着数以千万计居民的健康。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营养素的需求很大,对钙的需要量尤其多,家长们对此也比较重视。但是在补钙过程中很多家长存在误区,因此将这些误区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误区1:母奶喂养的宝宝不需要补钙
众所周知,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营养品,但是也不能说母乳就是完美无瑕的,譬如6个月以内的孩子每天需要摄入300毫克的钙,由于标准的母乳每升 含钙量为300毫克,也就是说宝宝每天要吃1升的母乳才够。实际调查表明,我国0~6 个月的婴儿平均每天吃的奶量仅为660~880毫升(平均750毫升),而且调查表明全国各主要城市乳母乳汁中的含钙量(毫克/升)分别为:北京295、 天津285、成都267、上海233,没有一个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母乳含钙量的最低标准(300毫克/升)。另外,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经过了20 多年的大力防治,但是我国婴儿佝偻病(缺钙)的患病率还是徘徊在10%~15%之间(各地有所不同,北方高于南方,山区高于沿海城市,个别地区的患病率还 要高一些)。纯母奶喂养的宝宝比吃配方奶的孩子缺钙更多见,因为大多数配方奶中的含钙量都远远超过母奶的含钙量。因此,营养学家们建议从宝宝出生后第3周 起就要每天补充100毫克的钙剂,以后随着月龄的增大,补钙量还要逐渐增加。
误区2:宝宝的胃口很好就不需要补钙了
调查表明我国居民日常的膳食中含钙量较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的钙仅为推荐量的41%。因此,即使宝宝的胃口不错,也很难达到规定的补充要求,因此从预防保健的角度出发,对2岁以下的宝宝,都应该适当补充钙剂。
误区3:多吃蔬菜就不需要补钙了
蔬菜是从土壤里长出来的,土壤是岩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风化的结果,因此蔬菜的含钙量一般都不少。但是,在蔬菜中还有不少的植酸、草酸和纤维 素,它们都会和钙结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因此蔬菜中钙的利用率很差,甚至为负数(不仅蔬菜所含的钙不被吸收,而且还会妨碍吸收同时吃的其他菜肴中的钙), 因此蔬菜并不是良好的钙源。但如果先焯一下(在沸水中稍煮片刻),使植酸、草酸溶于水中,再炒或凉拌,则可以大大提高钙的吸收率。
误区4:骨头汤的补钙效果很好
骨头中的钙是以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的,水溶性很低,作者曾经将骨头放在水中煮了18个小时,测试结果显示,每100 毫升骨头汤的含钙量仅有1.0~1.2 毫克,而人体每天的需要量则是几百毫克,相差确实很大。如果在骨头汤里加醋,虽然可以增加钙的溶出率,但是同时会将骨骼中的铅也一起溶解出来,对宝宝不 利,因此骨头汤并没有明显的补钙效果。
误区5:孩子腹泻时不能补钙
钙剂对肠黏膜没有刺激,它能与脂肪酸结合使大便变稠、变硬,因此宝宝腹泻时仍然可以补钙。
误区6:钙补得过多会使骨头变硬、变脆
钙是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的营养素,只要每天的摄入量不超过2000毫克,对人体就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研究也证明,钙吃得过多,大部分将从粪便中排出,不会引起血钙过高,更不会使骨头变硬、变脆。
误区7:宝宝囟门小不能补钙,否则会影响脑的发育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误区,不但家长们容易信以为真,就连一些专业人员也心存疑惑。其实囟门的大小是受脑的发育(使头围增加、囟门扩大)和颅骨的生 长(使囟门变小)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只要囟门闭合的时间是正常的,而且孩子的头围正常,说明脑发育就是正常的,不必担心囟门的大小。如果头围过小,说明脑 细胞少或者脑细胞小,最好到医院去做个智力测定,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前确实有人给“小头畸形”的孩子动手术,将骨缝切开,使囟门扩大,试图改善智力 水平,但迄今还没有成功的报道。因此,家长们要经常关心宝宝头围的大小,而不必过分在意囟门的大小,更不要因为囟门小就不给孩子补钙,否则将来会因为孩子 缺钙而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