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2008年应试精华2000题试题解析(11)

高教政治编辑部 2007-09-19 10:07
本文支持点词翻译 Powered by 沪江小D

哲学部分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并把它们理解为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物质的运动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此外,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题干引用的材料在中国佛学里是人们熟知的掌故。这一掌故生动地说明了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本质特点。"仁者心动"中"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范畴,心即精神,这里把物质的运动理解为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18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4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静止找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首先,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这是两者的相互区别。

其次,运动和静止又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静止找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我们就不知道运动究竟是什么事物或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因此第10题答案选B。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据此分析,第9题题干中"坐地"是相对的静止,"日行八万里"和"巡天遥看一千河"则是绝对的运动。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18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1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突出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未能看到静止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上的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表现了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上,相对主义运动观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这就使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以及它们的具体运动都变成不可捉摸的、无法辨认的东西。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则把事物相对静止绝对化,把绝对静止看成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不能不到物质之外去寻找物质运动的根源和动力,从而容易导致宗教唯心主义。"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的观点,这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无法捉摸。再如:《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指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18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订阅收藏《2008政治应试精华》系列文章

16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的存在形式

题干引文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的前半句话,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9世纪德国的一些自然科学家,他们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努力将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庸俗化,把意识直接归纳为物质或理解成具有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被恩格斯称之为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列宁则把他们称之为不自觉的、自发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

本题中的C项具有较大的干扰性。许多考生可能会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之外,不是还有精神吗?"或认为"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题干只讲运动着的物质,而不讲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这不就是否认空间、时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吗?"从而误把C项作为备选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 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18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1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不可知论的错误                           

B.形而上学的错误

C.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D.唯心主义的错误

18.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无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19马赫主义者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命题是:

A.朴素唯物主义者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者的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各学派的分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表现在:

(1)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物质也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们所认识,"运动着的物体的性质是从运动的形式中得出来的"。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第18题)。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没有质变;一切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第17题),认为运动是精神的特性。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成是人的思想、表象和感觉等主观意识的运动。英国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第19题),法国的柏格森则声称:"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动作"。这些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是"绝对精神"、"天命"、"理"、"道"之类的所谓客观精神的运动。如中国哲学家朱熹认为,是"总天地万物之理"的"太极"的动静变化产生了事物的运动;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都是先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的结果和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诚然属于精神活动,但它是以人的生理活动为物质基础的,脱离人的生理活动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17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19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 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18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20对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他抹杀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的多样性

B.他意识到世界都是处在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中

C.他忽视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

D.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的绝对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功绩做出了肯定的评价:"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过程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在黑格尔看来,"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因此无论自然的、历史的或精神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过程,正是矛盾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在他那里辩证运动的真正主体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只是一种神秘的"绝对精神",他所说的自然界和历史,都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或异在,因而他所说的运动也仅仅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列宁曾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无论是客观的自然界还是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是一个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展开剩余
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