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日本风物:立秋之提灯(上篇)

will 2014-02-07 06:00

恰逢孟秋时节,神清气爽,正是郊游的好时候。在江户时代若想云游,有必要携带很多的家伙事儿,从测方向的“方位计”,看时辰的“日时计”,到吃饭的“便当盒”,甚至“酒壶”、“铜镜”这其中最不可少的是“小田原提灯”。精致小巧的“小田原提灯”提拿方便,相当于现在我们常用的手电筒。以和纸的折叠造型,内部使用蜡烛照明,是当时旅行的必备佳品,特别是行旅的商人们。

江户之旅通常都会寄宿在沿途的客栈酒店,试想长途跋涉后疲惫至极的旅人,远望屋檐下那幽黄的灯光时,是何等的欣慰与雀跃,而我们的旅程便从这客栈屋檐下的提灯开始。

顾名思义,提灯是手执的照明灯具,古时也写做“挑灯”,将灯笼悬挂起来便是了。提灯的内侧用竹骨扎制成筒状,竹骨周围裱上障子和纸,里面点上蜡烛,形成一个围合空间,日文称为“火袋”,倒是形象。上下口用圆环进行加固,上口叫“口轮”下口称“底轮”再加上提手便完成了。夜晚手执提灯漫步,又或悬挂大门屋外,起到照明和醒目的作用。周围都装裱了障子和纸,里面的蜡烛是不会轻易的被风吹熄的,同时,上下开口也更利于空气流通,也不会因为氧气不足而使蜡烛熄灭,提灯的构造看似简单却隐藏着古人的智慧。

关于提灯的起源众说纷纭,从何时开始在日本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应德2年(1085)写成的《朝野群载》中有涉及,而雏形的出现却可以追溯到室町时代。有说是与蜡烛等佛教供灯用具一起从中国传来,中国的战国时代出现了青铜明灯,经过演变后传到日本,江户中期又改良了中国传来的骨架形式,变成可折叠易携带,这便是提灯发展的开始。

江户以前的提灯多为天皇家、贵族、武家、僧侣等上流社会在宗教典礼和祭祀仪式上使用的,因美观便利,取代了从前使用的松明,到了后期随着蜡烛的普及才走进寻常百姓家里,成为庶民在宗教仪式的中元盂兰盆节和日常照明中使用的工具,立秋时节正是中元传统盂兰盆节的时期,家家掌灯祭祀先祖。

提灯的个头身材也很多样,分“长形也称高张型,圆型,卵型,筒型,小田原型,也有弓张型”。最初的筒形提灯被折叠后成为个箱子大小,供一般日常使用,很快即成为各种仪式等重要场合的座上宾,也曾几何时浪迹各式声色场所,作为送迎宾客的小官儿。前文中的小田原提灯据说是今日神奈川县小田原的“甚左卫门”最初制作的,小型圆筒轻便,才有了旅行专用之说。享保年间(1716-1736),成为小田原的名产,被远销各处,折叠后可以收入怀中,也被称为小袋提灯。今日每年7月第4个周末都会举行“光的祭典小田原提灯夏祭”全城灯火通明煞是热闹。广泛被民间使用的是圆形提灯,手柄前端直接垂吊着球形或卵形,制作相对粗略不少,而武士骑马用的乘马提灯虽是同类,但工艺则属上乘,就连街道上常看到的红白相间的小提灯也属同种,走在今天的街道,一些祭祀活动或重大仪式上,都会悬挂整列的小提灯,蔚为壮观。竹弓提灯外型随是圆筒形,利用了竹子弓形的张力,所以称为也有弓张型提灯,可以收住“火袋”的上下口,起到稳固的作用。

而根据使用场合和用途不同,提灯也被分为几类,盂兰盆节供奉先祖时装饰用的“盆提灯”,室内照明装饰用的提灯也演进出悬挂和放置两式。,更有用于路边照明的“行灯”。而佛教寺院山门悬挂的提灯,体量更大些,东京浅草寺前大大的“雷门”提灯,火红醒目,成为日本形象的代表。日本神社的拜殿和周边也会悬挂装饰着“御神灯”的提灯。与我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看板用提灯了,日式拉面店,居酒物,甚至路边小摊广泛采用,写有店名作为招牌,又或着写满各色菜式,入夜后诱惑着每个放慢脚步的胃。

本文转载自VOICER官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日本风物系列文章赏析>>>

相关热点: 日本文化 NHK标准新闻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