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夏目漱石微型小说:梦幻的雪

ウサギ编译 2013-10-26 06:30

雪(ゆき)之晶莹剔透、冰清玉洁,仿佛精灵般降临到世间,令许多人心驰神往。尤其对南方人来说,下雪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魂牵梦萦——就好像夏目漱石的这则小文《梦幻的雪》里的主人公那样,在每一年的元旦傍晚至初三清晨,离开家人,拒绝访客,独自一人在“梦幻”饭店里遨游幻境,踏“雪”寻春。在完全属于自我的空间里,与曾经的爱人们“幽会”,无牵无挂,自由来去。

还记得那一年冬天,笔者因着一些琐事多少有些失落,恰逢一位挚友也刚经历了一次大失恋,且忽而转念入了天主教。闲谈间,决定一同赴哈尔滨见识一下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外加探访闻名遐迩的索菲亚大教堂。零下二十多度,是南方难以想象的气温。可虽然室外鹅毛大雪,银装素裹,室内却有壁暖,十分舒适,的确会让人懒洋洋的,不想出门。于是除了去滑雪的和参观教堂的两天,我们几乎一直呆在家庭旅馆里,即便只是欣赏着窗外飞雪,喝一杯热咖啡,也能安心地打发一下午。

笔者大约也是有一些“雪”情结。在阅读夏目漱石的这篇《梦幻的雪》时,不禁被那些雅趣的句子所吸引。如,“粟粒般大的光点开始翩翩起舞。一颗颗光点呈淡金色,晶莹而多芒。随着那金色渐渐冷却,变成白色的微光,颗粒群的移动方向和速度一致起来,就成为小雪。看上去像是远方飘忽着的细雪。”闭上眼睛,仿佛看到那金色与雪白交相辉映,耀眼夺目。又如,“鹅毛大雪,飘落在寥寥耸立着五六棵光秃秃树木的广袤旷野上。雪越积越多。没有土,没有草。没有房子,也没有人。满目一派荒凉的景象。”笔者便想起那日在太阳岛上迷路,积雪依然圣洁,景致却极凄凉、冷冽。

下雪了——这也许是一句充满欢愉的话,又或许,不过是满足人类无限幻想的承载,如昙花一现,又转瞬即逝的黄粱美梦罢了。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日本作家、评论家、英文学者。生于江户的牛込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

23岁,夏目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现东京大学)。1895年,在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后又去熊本县执教;这段经历后来体现在他的小说《少爷》(坊っちゃん)中。

1899年10月28日,33岁的夏目抵达伦敦,开始了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留学生活。1902年12月5日,夏目启程归国,在东京帝大讲授英文,并开始文学创作。1905年的《我是猫》(吾輩は猫である)令他一举成名。1907年,开始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包括《虞美人草》、《三四郎》)。

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夏目死后,家属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本内容为沪江日语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