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日本风物:雨水之硝子(下篇)

_will 2012-03-15 06:00

>>上篇回顾<<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天气回暖,雨水渐多。润物细无声中,万物萌动,解封沉寂多时的往事。

早春二月,山顶消融的积雪顺坡而下,蜿蜒曲折,汇成溪水,流经河面,层层未消浮冰,晶莹剔透的,煞是好看。雨水冲刷似琥珀尘封的时光,蒙蒙闪耀洁晶明莹,引人想要获知那光阴背后的故事。

切子的制作工艺纷繁复杂,相当考验职人的手上工夫,在切割前的热加工已是不可忽略避免的了。硝子常用原料硅石粉、酸化铅等主辅料调配称量后,进行约30分钟的搅拌混合,投入窑炉进行15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待到成为无气泡杂质的干净硝子后,降温至1100度左右;熔化柔软状态下的硝子用不锈钢制吹杆取出,这被称作“种卷”;接下来进行着色作业,分别在不同窑炉熔烧的彩色与透明硝子,用吹杆取出后先后吹制于金属模具中,做成外侧彩色内层透明的双层硝子;再次将着色后的硝子送回熔炉,以此加速“生地”间相互融合,若吹制猪口或杯型此时要吹制成型,后放置于冷却炉中16小时以上,渐渐冷却完成热加工的部分。

翌日取出生地,检查成色后方可进入冷加工的工艺,如若不合格还当回炉继续熔烧。在切割前,会先画出墨线模样,职人的图案选择样式设计在此加以决定,但也仅限于纵横的大致分割线,而非依模照样的图案,胸有成竹可是最为恰当的形容。随后进入初切的程序,较粗的转轮刻画出较深较宽的纹路,依据形状纹样不同,选用的转轮亦可达数种;细轮勾勒出纤细部分,后用磨石进行第三轮的修整,逐渐显现出所要的纹样,即便如此也还没有完成;这时使用桐木制木轮或树脂,甚至竹质刷子,添加适量研磨剂进行细部打磨抛光收尾,无论多高超的切割技术,没有添彩的打磨抛光都难以言说为硝子,有时使用氢氟酸等化学药剂来增加光泽,随后进行检查修整,至此冷加工工艺完成,才终结了硝子的制作加工。

现代硝子的加工工艺虽显繁复,但由于近代才逐渐成熟普及的缘故,有着大量的老铺工房传承至今,除本州外,南达冲绳琉球硝子,北至北海道小樽都是硝子工艺的名产地。

位于东京都港区西麻布,一家贩卖灯罩等制品的店铺“三保谷硝子”从1909年开始创业,没有人能想到,就是这样一家不起眼儿的小铺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任社长“三保谷友彦”的祖父,当时是“松屋”百货店的职人,经营灯具硝子以及板材玻璃等建筑内装材料。代代继承着这家小铺看似普通与其他并无差异,直至现任社长任时迎来了改变的契机。当友彦还是学生时代时,与世界级的设计师“仓俣史朗”的偶然相遇开始,一直以来对于硝子仅有平面板材的认识,看到立体化的硝子时受到巨大震撼冲击,自继承家业后,决心扭转舷舵,与设计师艺术家合作,踏上从未涉猎的设计艺术领域。协助仓俣共同完成的“Glass Chair”,从诞生起即惟世界所追捧,成为经典之作亦被传为佳话。仓俣认为硝子最美的瞬间是在碎裂之刻,于两枚硝子中插夹一层碎裂的硝子,展现出硝子与众不同的形象,三保谷再次完成了仓俣的设想,并应用于“三宅一生”的店铺设计中。这样个在自我独立的生态圈中生存的硝子铺,前些年迎来创业101年时,与16组的创意设计师共同完成了“第101次的试做展”,以前卫大胆革新技术的姿态自此迈入了第103个年头。

1910年创业在东京下町经营的老字号硝子问屋“木村硝子店”,追求器物的本质美,以制作“业务用”硝子制品供应旅馆、料亭、酒吧等相关餐饮的场所,洗炼极简的设计尤为突出,虽经营百年以上却并无自己的工厂,与下町的手工职人建立起相互信赖与长久共事的默契,并能充分理解职人各自喜好优长,近年正因为是“业务用”有着优良品质与毫无造作设计的优势,反倒吸引大量追随者。店铺亦积极探索并创意新设计,在“普通”中增添“新鲜”味道,其中与世界级雕塑家“五十岚威畅”的合作设计作品惹人眼球,五十岚在一次老家九州归乡访问时偶遇据称是大正时代保留至今的酱油瓶,兴奋异常,在此基础上施以传统工艺与传统老铺创新现代技术设计,现世版酱油瓶至此获得新生,并被纽约近代美术馆收藏。水滴般晶莹,于简单的物理原理中,似乎可听到点滴回响,是五感皆喜悦的设计。

无独有偶,1899年创业至今一直坚持手工吹制硝子的老铺“广田硝子”,有着机械生产不曾有的温度。从吹制硝子,到江户切子,讲求对传统技术继承,并以此为基盘引入现代设计,巧妙利用硝子材质的特性,最现代尖端却又最古老隽永,潮流外衣下深藏的是历久弥新的怀念,超越各个时代而温暖内心直抵不曾触碰的深处。剔透莹润,细腻平实,映衬着生活的纯净之美。

1873年作为当时的明治政府兴业政策的一环,于江户“品川兴业社”开始日本近代试做硝子的历史,聘请拥有最尖端技术的英国技师“Emmanuel Hauptmann”,而师从于学习过Emmanuel技术的“大桥德松”门下的“小林菊一郎”,1908年在江户江东区猿江町创立了江户切子的名门“小林硝子工艺所”。最初使用“雕花玻璃”的名称,直至第2代的“小林英夫”1965年将“江户切子”的文字印在名片上成为这一称谓的“嚆矢”。切子工艺施行分业制,器皿成型交由专门工房制作,小林得以专注于冷加工工艺的切割、打磨,因此工房内优秀的手工职人辈出,传统技艺得以保存承继,更获得“无形文化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岛津萨摩切子在“岛津齐彬”藩主就任仅7年时为1858年急逝后,集成馆缩小事业随后又毁于战乱,直至1877年近乎绝技。近年遵循遗留的历史资料,1985年鹿儿岛市设立了“萨摩硝子工艺”开始了复兴之路。最初复元了萨摩切子代表的红、蓝、紫、绿四色,随后又根据文献记载,成功再现金赤与黄色。2005年增加新色被命名为“岛津紫”,在延续传承传统的同时,在纤细技术驱使下,创出双色变幻交织的新样式,创意工夫进化萨摩切子朦胧的渐变色彩。

硝子工艺尘封记忆的时光,经雨水冲刷的更加澄净,沁入身心,清透纯粹中反射出职人满怀心意的光辉。熔烧中练就柔骨侠肠,清脆叮当的碰撞,浮现那温润萌动蛰伏出春之气息,亦可感到背后篆刻光阴故事的职人,才是硝子闪耀所凝集的结晶。

本文转载自VOICER官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日本风物系列文章赏析>>>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