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

美国大学排行榜背后的秘密

2013-11-01 10:00
本文支持点词翻译 Powered by 沪江小D

美国大学有3400多所,而且层次不同、各具特色,光是几百个就足够让你看花了眼。然而,大多数人都会在此时用各种大学排行榜来帮助自己择校。但是如何在众多的排名榜中选择呢?如何使用这些排行榜才合理呢?

首先,我们来整体介绍一下美国高等院校的排名。在美国,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从简单定量的角度评判一个大学并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不仅误导学生,更有可能误导学校,使它们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而不是扎扎实实的提高办学质量。而且另外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各有其长短,有个性化的追求,由此而引发他们对课业、社交和环境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大家更倾向于倡导“选择最适合个人发展的学校” 这一理念。

然而,排名毕竟给大家提供了一条捷径。面对成千的选择,当学生和家长感到无从下手时,他们还是愿意首先通过排名筛选出一个初步的名单,然后再精挑细选。为迎合这种需求,每年市场上都会涌现出大量的有关大学排名的书籍、报刊和电视节目。不仅排名榜之间会互相比较竞争,还有很多专业的教育界人士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各种排名方法的优劣。现在在美国影响力较大,转载引用也较多的排名榜有: US News & World Report、Princeton Review,以及Peterson’s College Rankings。这些排名机构每年都会出炉各种分类的排名榜。如果你花上几个小时,仔细流览一下这几个排名榜,你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现象。

首先,横向来看同一个学校在各个排名榜上的排名并不一致。一个在排名榜A上前十的学校到了另外一个排名榜下滑五六名也是常有的事。那么面对纷繁的选择,哪个排名榜更权威呢?其实各个排名榜用的方法和数据各不相同,所以排名榜之间也无法比较。你所能做的就是在使用排名榜之前认真阅读排名方法以及数据收集和使用的方式,然后自己判断他们的方法有没有道理,是不是你所能接受认同的。

其次,纵观一个排名榜几年的变化,就同一个学校而言,它的名次也并不稳定。某学校在几年内在同一个排行榜上下降5-10名也不罕见。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排名榜在进行名次的排定时,都会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每个因素又在在打分的公式中有不同的权重。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造成排名名次的变化,但是有些因素的影响比另一些大。有些因素容易改变,有些就相对稳定。

例如,US News在2004年是这样给学校打分的:

同行互评(Peer assessment) -- 25%:各大学的高层领导之间就学术水平互相打分。这是一个很主观的评价。

返校率(Retention rate) -- 全国性大学及文理学院占20%,综合本科占25%:第一年以后仍然返回学校继续至毕业的学生比例。在美国,由于本科生可以在第一年以后选择转学,返校率是一个用以衡量学校对学生吸引力以及学生对学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数。

教职工资源(Faculty resources) -- 20%:班级人数、学生教师人数比例、教职工工资水平,以及教职工文凭分布都被考虑在内。在美国,大家非常注重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与老师的近距离接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老师为学生进入某个专门领域开门领路。很多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做项目,从而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所以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够很容易地接近老师,而班级人数和学生教师人数比例也就成了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指标。教职工工资水平反映了教职工们对学校的满意程度,进而反映了他们对工作的投入。教职工文凭分布则是学校学术水平的基本写照。

新生录取(Student selectivity) -- 15%:好的学校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这一项通过综合考察申请该学校的所有学生的质量来评判学校的质量。考虑的因素包括申请人的SAT成绩、高中成绩、排名,以及录取比例。

财务资源(Financial resources) -- 10%:学校平均在每个学生身上就教学、研究、服务,以及其他教育相关项目上的投资。

毕业率(Graduation rate performance) -- 5%;只适用于全国性大学及文理学院:6年间学生的毕业率。

校友捐赠率(Alumni giving rate) -- 5%:毕业校友回馈母校的比例。

那么如何在众多的排名榜中选择呢?戳我<<<

展开剩余